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導 李旭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十三五”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激發14億中國人民活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我們要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系,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要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對此,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導李旭章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今天我們推出第二部分:以科技創新驅動雙循環。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社會主義從來就是與創新聯系在一起的。科學技術現代化一直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經濟社會發展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從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中央對于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動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
以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生產和供給。生產是國民經濟循環的起點,也是整個經濟運行的核心。中國在農業、工業、能源等領域的生產環節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不解決,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的風險就一直存在。國內經濟大循環,必須堅持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需要強大科技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生產出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需要科技強國支撐,以科技創新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生產出更多更好、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國內外市場需要。
以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分配和流通。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分配、流通相互交織,分配效率、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高效分配和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擴大交易范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生產和創造。要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循環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空間地域上連接中斷或受阻,流通體系現代化大有可為。以科技創新打造流通體系升級版,以大流通促進大循環;以流通體系建設投入,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交易費用,夯實擴大內需的制度體系。
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們需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中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鍵是要通過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需要科技解決方案,提供解決方案的只能是奮戰在一線的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因此,必須通過改革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優化配置優勢資源,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良性持續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