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肖漢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我國將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加速推進“兩新一重”投資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對于推動疫后經濟恢復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六穩”“六保”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新基建”投資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
“新基建”本質是數字化基建,是“兩新一重”的第一個“新”。“新基建”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進而催生一批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不僅如此,新基建還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支撐傳統產業和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通過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促進科學、技術和產業創新。相對于鐵路、公路、機場等工業革命時代老基建,“新基建”更加強調如何推動信息消費、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消費場景,以此激發新消費需求。因此,“新基建”是經濟生產、居民生活、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進行數字化轉型必需的基礎設施,是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蘊含巨大的投資潛能,是擴大有效投資規模的重要戰略抓手。如,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基礎設施,5G不僅自身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行業緊密結合,將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目前,騰訊、阿里,華為、京東、360等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紛紛躋身這場競速游戲中。如,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5月,騰訊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由于新基建在未來經濟競爭中的重要性,全國各地紛紛加入新基建投資建設行列。如,目前已公布建設目標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統計數據顯示,東部地區2020年計劃布局5G基站28.2萬個,占據已知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目標的49.8%,其次是西部地區,計劃布局11萬個,占據已知建設目標的25.9%,而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則分別占據已知建設目標的19.4%和4.9%。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沖擊,“新基建”在我國肩負“穩增長”“調結構”和“助創新”的多重歷史使命。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新基建”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并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政策和行動層面。目標就是要通過建設新一代基礎設施,大幅提升經濟效率,并最終完成新一輪技術-產業范式快速形成,搶占科技、產業和經濟制高點,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選擇“新基建”作為投資突破方向之一,雖是應對危機的重大舉措,但也無疑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規模,加速疫后經濟恢復,同時也有利于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可謂一舉多得。在政府的倡導和推動下,以5G、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正加速在全國鋪開。相信隨著這些項目的展開和實施,無疑將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激化新一輪新技術產業投資“熱潮”。
新型城鎮化投資可補短板,擴大內需,推進人口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擴大內需、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支撐,在促進我國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徑。新型城鎮化不僅要有“人口的城鎮化”,更應是產業、人口、土地、社會、農村五位一體的城鎮化。在新時代,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都是推動“三農”發展的主要動力,但二者并非各自獨立運行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二者融合起來,將實現二輪驅動,助力鄉村振興。
中小城市和城鎮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水平低和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公共服務不均等是目前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短板”。2019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旨在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能順利落戶。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圓滿收官”。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此次政府工作報告與此前提法一脈相承,存在明顯的政策連續性,表明新型城鎮化建設依然扎實推進并在加強和深化中。
從投資潛力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從追求速度轉向追求高質量方向推進,亟待補上此前城鎮化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的“短板”。初步估算,補齊這些短板至少能釋放出超過2萬億元的投資潛力。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擴大投資的部分提及推進新型城鎮化,實際上就是要通過加大這些領域的投資補短板、調結構、增后勁。
總之,新型城鎮化存在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提升空間。政府加大對縣城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一方面可以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可以補齊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短板,提升縣城公共服務能力、改善民生,提高縣域城鎮的人口吸引力,緩解大城市人口流入壓力,推動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加快農民的市民化進程,降低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的差距,真正實現人的城市化的新型城鎮化目標。與此同時,有利于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因此,加大對新型城鎮化的投資力度是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
重大工程投資可穩住有效投資規模,驅動相關產業復蘇,夯實經濟增長的基礎
重大工程主要是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具體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屬于老基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鐵路、公路、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然存在差別,因此,老基建仍存在大的投資空間,短期內新基建還不能從規模上取代傳統基建。從各地發布的重大項目規劃來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絕對規模優勢,新興科技為代表的“新基建”開始發力,起到邊際增量效果。如,目前上海的152個重大項目中有57個是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42個是科技項目;云南3.6萬億的“雙十”重大工程中,“能通全通”和“互聯互通”等交通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2萬億,在建1.6萬億項目基本都是鐵路、機場建設等,新開工項目中新基建占比有所提高,5G網絡全覆蓋、智能電網、物聯網項目有2100億,占比超過10%。
目前老基建仍起到擴內需、穩增長的作用,而新基建更多起到調結構和做增量的作用。從二者關系來看,新基建為傳統基建賦能,推動其轉型升級,而傳統基建的轉型升級又為新基建創造出更多應用場景,進一步推動新基建發展。所以,未來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必將深度融合、再度創新、形成合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經濟體量已經明顯變大,任何單一的政策工具都難以實現增加有效投資和穩定經濟的目標。此次,打出“兩新一重”建設的組合拳,正是基于對中國經濟現狀總體判斷的結果。全方位協同推進“兩新一重”建設是推動疫后經濟恢復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只有充分發揮“兩新一重”各自功能,揚長避短,協同推進,形成政策合力,方可實現穩經濟、控風險和保民生的政策目標。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