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家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才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張占斌
【編者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編制好“十四五”規劃,為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擘畫藍圖。按照黨中央的既定戰略部署,2020年國家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設定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從2021年開始,國家將進入“十四五”時期(2021-2025),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發展階段。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占斌從對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入手,著眼于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十四五”時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和政策建議。今天我們推出第二部分:對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階段,發展機遇與風險挑戰交織并存、各種不確定性更加明顯突出出來。由此也引出了“十四五”時期的新特點,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進一步鞏固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是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攻堅期;是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調整變化帶來的嚴重挑戰期,更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的關鍵期。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確實有很嚴重的沖擊影響,而且有些沖擊影響還在延續甚至加深。但從未來五年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仍在延續,我國經濟的韌性好、潛力足和回旋余地大的優勢還在集聚,我國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正在提高,經過努力基本可平均保持在5%-6%或5%左右的中速發展區間內,致力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問題將得到明顯改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如何理解“十四五”時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是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攻堅期?
從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有利條件來看,一是新冠疫情的全球大爆發大流行對西方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我國率先應對并逐步取得了主動。現在看,西方一些國家的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我國應對疫情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率先開始了復工復產的進程,比較好的把握住了時間窗口并爭取了戰略上的主動,經濟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是可以期待的。
二是我國改革發展的紅利不斷釋放,推動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新中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條件,能夠應對各種風險,推動上升的強勁動能得以釋放。“十四五”時期,若我國經濟保持5%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25年左右,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約達到13770美元,超過世界銀行2019年劃分的高收入底線(12616美元),跨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從而開始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三是開放水平和制度化程度提升,成為全球最安全最具有營商競爭力的區域。“一帶一路”建設對沖外部風險效應凸顯,服務貿易開放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加大適應國際化的經濟法律制度開放,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能夠有效吸引投資。
四是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制造業和超大規模市場融合的優勢更加明顯。我國工業體系完備,有全球最為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具有對產業配套綜合能力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增長較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推動消費不斷升級,“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帶來巨大消費市場的優勢。
五是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保證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情。這次抗擊疫情,展現了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能夠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注重把黨和國家制度變成國家治理效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如何理解還是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爬坡過坎的攻堅期呢?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這些問題到了“十四五”時期也會存在,有的可能更加突出,必須著力加以解決。這里需要突出強調的是,按照新發展理念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有針對性解決短板問題、卡脖子問題尤為緊迫,同時內部風險集聚,轉型壓力大,國內的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問題也十分突出,“安全”建設更加令人矚目。
“十四五”是經濟社會劇烈轉型階段,轉型壓力加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產業調整、國有企業、人口政策、離退休制度、社會保障、對外開放等方面的改革難度不容小覷,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金融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產業鏈調整、就業壓力等各類風險突顯。
“六穩”工作更加嚴峻,特別是如何消化疫情防控期間出臺的大規模的債務和金融流動性的風險,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穩定能力的巨大考驗。所以,新發展理念可以考慮適當拓展,可增加“安全”內容,突出“安全”的重要性。
文章來源:《學術前沿》雜志2020年7月(下)(數字化優先出版)
原文標題:《全面建成小康之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重大問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陳江生教授、黃錕教授、王海燕副教授等參加了本文部分內容的討論)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