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張占斌
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擴大內需成為關鍵。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認為,國內大循環重點是擴大內需,并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一起來看。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內需是由居民消費需求、企業投資需求和政府需求有機組成的體系。無論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大國發展的優勢來看,還是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長期目標來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都是必然選擇和關鍵舉措。
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
應該看到,新一輪擴大內需,與以往擴大內需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必須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是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我國經濟增長一度長期依賴出口拉動,雖然這有其必要性,但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近年來,我國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保持平穩增長,對GDP的貢獻率為11%,但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內需特別是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和貨物貿易國,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只能依靠不斷擴大內需拉動。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活動收縮,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只有堅持底線思維,持續有效擴大內需,在發展上才能掌握主動。
更好實施新一輪擴大內需戰略,應圍繞做大做強國內市場展開。具體來說,以滿足消費需求為立足點,把擴大內需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把供給與需求結合起來,做大做強國內市場;以滿足消費需求、引導消費需求、創造消費需求為方向,以補短板為著力點,加快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投資和消費相互促進、循環增長。
發揮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綜合優勢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初步搭建了超大規模經濟體的構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改革釋放內生動力,不斷發展壯大,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逐步形成和顯現出來。
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是不同的。我們選取幾個時間點,來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成長過程。1998年我國經濟總體實力快速增加,人均GDP為800多美元,城鎮化率為30.4%,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初步顯現;2008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城鎮化率已接近50%,我國超大規模市場進一步顯現;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穩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2019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升至60.60%,對內需有很大的拉動力。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還體現在穩步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上。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達到41.2萬億元。2019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4.4%,比2012年提高5.0個百分點。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聯動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落實。
當前,針對居民消費需求,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與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提升對農民工及其家屬的保障水平,減少其消費的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建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出來。
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國內大循環的主要矛盾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經濟循環無法有效暢通,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側,而在供給側,因此必須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首先,要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保護市場主體產權和公民財產權,鞏固降低宏觀稅負的成果,完善保護市場主體的體制機制,穩妥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建立扶貧脫貧的長效機制,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其次,要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形成生產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順暢、消費強勁的生產關系,充分釋放產業創造力、分配推動力、流通保障力、消費拉動力,暢通產業鏈和產業循環、價值鏈和價值循環、供應鏈和市場循環。在生產環節,重點解決國民經濟中房地產和金融行業占據金融資源過多的問題,暢通實體經濟融資渠道。
第三,要實現各類要素在國內各區域間的自由流動,打通“區塊”“省域”和“城市”“城鄉”等不同區域空間尺度之間的經濟循環。持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開放高地、發展高地為重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中西部地區打造新的增長極,加快成渝地區、長株潭地區等城市群發展,優化區域空間布局,暢通區域之間生產要素配置循環,加強區域、城鄉等不同級次產業鏈的融合,保證國內大循環暢通。
第四,要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積極構建以我國為中心的產業鏈供應鏈生產組織網絡,平衡好制造業產業鏈外遷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關系,著力提高產業配套發展能力。在鞏固傳統產業鏈優勢的基礎上,提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基建,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重大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注重發揮企業在筑牢產業根基中的主體作用。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2020年8月第3期
原文責編/周素麗 臧雪文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