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張占斌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節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國家發展優勢和現實約束提出的發展新戰略,是關系我國發展前途的重大謀劃,為“十四五”規劃乃至更長遠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領。
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一起來看。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是適應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國際環境復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是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增進人民福祉的主動選擇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需要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和發展作為落腳點之一。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發展要更加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從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旦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逐步從外向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十多年前這一規律開始顯現,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6年的超過60%下降到2019年的31.8%,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配置要求大體一致。
過去,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F在,我國城鎮化率超過60%,總體上進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階段??吭邪l展模式無法實現新的目標,必須更好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好地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消費升級換代的迫切需要。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強勁,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形成國內大循環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利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于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目標,我們有著充分的主動權,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對這些優勢,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判斷、認識和信心。應當說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補上消費市場的短板,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于更好解決我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的應對
我國過去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我國在生產要素方面存在著比較優勢,切入全球價值鏈后進行全球競爭,我們有巨大的競爭優勢。獲得成功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樣的全球化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戰略。過于依賴國外的市場,對國內市場開發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擴大的市場容量這一重要競爭優勢。近些年來,我們自身的比較優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發展水平的提升,廉價的生產要素不再是競爭優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
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的判斷發生了變化,政策發生了變化。美國害怕中國趕上甚至超過自己,因此不遺余力地打壓中國發展。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國際環境、國際局勢快速變化,美國決策者揚言與中國“脫鉤”,并開始加緊“去中國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步入到一個新時期、新階段,由于經濟增長長期乏力,導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顯化,收益下降,進一步導致各種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現象出現。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國原本存在的差異和猜忌進一步暴露,加劇了分歧、對立和撕裂。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以來,范圍最廣也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機,使全球供應鏈出現了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簡單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進行發展變得不符合實際。因此,在全球化重構的時代,我們在戰略和政策上必須進行調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并不意味著我國經濟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經濟開始“內卷化”。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梢哉f,立足國內經濟循環,辦好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更好地推動國際循環,形成雙循環互動。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獨立自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也是我國社會長期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
從國際環境的角度看,無論是“隔離”現象、“孤島”行為和“逆全球化”思潮,還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國試圖發展獨立產業體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對國內國際循環體系進行再部署、再調整。從國內環境的角度看,國內良性循環體系的建設,對于形成“中國制造+中國消費”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指導原則。當前,應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快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改變出口導向戰略形成的我國長期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
國內經濟循環在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技術水平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發現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在這些瓶頸問題上進行全面突破。同時,未來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要考慮到國際循環可能會發生一些極端現象。為了減輕這種狀況的沖擊,我們必須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這就需要對國內經濟循環的短板進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國內經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而是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使得國外產業更加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更加依賴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在提高經濟循環能力的同時,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2020年8月第3期
原文責編/周素麗 臧雪文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