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所長 王在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作視頻主旨演講時指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我們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抓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正確認識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性,是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提。對此,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所長王在全進行了深入分析。
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一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同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為主的內循環發展模式,也不同于改革開放以來“兩頭在外”的“雙循環”發展模式。當前,我國提出的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全球疫情蔓延、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模式重構,中國經濟關系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受阻,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梗阻問題,為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而構建的一種新發展格局,這種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在于暢通國內的經濟循環。同時,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下的發展戰略選擇。
二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是走封閉僵化之路,也不是縮小對外開放的大門。黨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經濟發展新階段背景下的產物,其主要目的在于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要特征在于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走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之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科技創新這個短板需要補上,核心技術買不來,只能靠自己,就這個意義而言,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作為重點,自力更生搞科技創新是當務之急。但是,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由于疫情原因,經濟全球化受阻,中國開放的大門可以開得小一點,也不能盲目的判斷,由于以美國為首的少數幾個國家對中國的經濟、貿易、技術等方面的干預和打壓,中國就要退回到冷戰時期形成兩邊對立。當今世界是多元化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中國經濟已經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我國經濟發展更加需要國際分工帶來的好處和便利,我們開放的大門將會越來越大,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才能更好地在世界立足,一個互利共贏的時代也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三是要抓住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和樞紐來判斷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認識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樞紐”。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來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著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短板突出的領域,例如科技、教育、醫療、收入差別、國企改革等問題,只有重點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出有效的發展格局與發展戰略。
新發展格局,是順應我國發展新階段、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第一次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理論”列入改革開放以來“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的系列理論之一。這是黨中央順應時代要求所作出的戰略深化和戰略再定位,是我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解決新時期面臨的各種中長期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新發展格局是基于新時代中國順應當前國內國際形勢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而做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決擇。從國際形勢來看,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地位的提升,在科技、文化、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使得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對華采取打壓舉措,特別是在科技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方面。這表明在今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逆全球化、民族主義、單邊主義將會成為一種常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有待重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蔓延是這次發展戰略調整的導火線。由于疫情的暴發和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經濟全球化和產業供需體系受到極大打擊,各國在思考未來發展的同時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發展模式,而外循環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也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一種新選擇。
從國內形勢來看,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征。新矛盾、新問題、新任務的產生,意味著過去的發展戰略和模式需要重新定位和調整。首先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轉換,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從最初的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依靠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來發展經濟已動力不足,當前經濟增長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其次,內需消費驅動力明顯。近幾年來,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平均超過60%。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中國的內需和消費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堅實保障,消費升級將帶來產業升級,醫療、文化教育、旅游、信息消費等第三產業和新興經濟領域的發展,將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和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再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使我們更加認識到解決矛盾的關鍵在于解決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長期任務。經濟發展要更加依靠自身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內循環來推動。
最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目前中國外向型發展戰略轉型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外貿依存度從2006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33%,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二是貿易順差從最高的9.7%下降到今年以來的2%-3%;三是加工貿易比重大幅度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大幅度下降、出口國集中度大幅度下降等。這些都表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的科學判斷和正確戰略抉擇。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經濟大家談 | 進一步釋放“新消費”潛力,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良性持續的國內國際雙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