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提出,是治國理政所必需。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提出,是治國理政所必需。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
2016年初秋,在美麗的西子湖畔,G20杭州峰會緩緩拉開帷幕。G20杭州峰會是在世界經濟發展關鍵期進行的一次全球性盛會,是G20發展轉型道路上的標志性節點,也是近年來中國主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峰會。在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不僅為二十國集團合作機制轉型擘畫了藍圖,而且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開出了一副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贏得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的...
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G20承擔了引領全球經濟治理方向、規劃治理路徑的重要責任。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達成的豐碩成果,體現了中國乃至所有G20成員的共同治理愿景:系統治理、改革創新、開放聯動、綠色包容。
通過本屆杭州峰會,發展治理進入了G20的主流視野,這為G20的長遠合作確立了與時俱進、切中時弊的新目標與方向。中國以發展問題作為重要推手,既為全球治理改革增添了新活力,又把握了引領全球治理未來進程的主動權。G20杭州峰會也將因為成就全球發展治理的“新坐標”而永載史冊。
從大國關系視角來看,習近平主持的2016年G20杭州峰會是國際社會一次非常重要的戰略會議。它有助于克服反全球化逆流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推動來之不易的3.0版全球治理的進程;有助于當前處于安全困境的大國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最大限度地增進共識;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發展,尤其是2.0版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構建。
作為新時期全球政治經濟舞臺的聚焦點,中國必將在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推動G20機制轉型、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承擔大國責任,體現大國擔當。
中國在G20峰會上提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中國方案”,再次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中國信心,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成功舉辦必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治理模式,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治理方向制定者的角色也將日益凸顯。
G20杭州峰會上,中國聚焦于增長和發展兩大關鍵議題,積極推動各國就各項體現中國獨特貢獻的行動計劃達成共識,從而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領導力。更強的領導力意味著中國將更加自信。
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乏力、金融動蕩、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作為G20輪值主席國,第一次引導和主持全球治理的頂層設計,并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發展智慧,也展示了自己在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機制中的責任和擔當。 第一,創新增長藍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次峰會開幕式上指出,“二十國集團應該調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并重,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
杭州峰會是中國近年來主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多邊經濟會議。G20杭州峰會在會議目標、議題設置、成果達成、方案落實等多方面的中國特色是與歷屆G20峰會最為不同之處。
代表性不足、霸權思維,加之內部分裂使得G7在全球影響日漸式微,經濟領導力和政治領導力均不足,無法繼續承擔全球新秩序引領者的重擔。G20杭州峰會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面對全球領導力真空不斷擴大的現實,嘗試為強化全球領導力、完善全球治理機制、促進世界經濟長期均衡增長出力獻計,為世界矚目。
自2008年峰會以來,G20機制實現了三個方面的完善:議題和議程設置不斷拓展;會議機制不斷豐富;外圍機制的建立增強了G20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就G20機制而言,其靈活性、綜合性和紐帶性特征最為突出。G20機制的發展面臨外部和內部的雙重因素挑戰,但是對G20機制的長遠發展而言,保持治理的有效性與合作的平等性是G20機制能夠保持其核心地位和活力的關鍵。
華盛頓峰會:拯救金融危機的“總指揮部”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向全球蔓延。可以說,正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歷史性地把G20峰會推向臺前,華盛頓峰會儼然成為了拯救全球金融危機的“總指揮部”。2008年11月15日召開的華盛頓首次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深入分析了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共商加強國際金融領域監管、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和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舉措。 倫敦...
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現實體現;是以奧林匹克運動為核心的競技體育精神的中國展示;是黨和人民長期支持新中國體育、特別是排球運動發展的結晶;是新中國幾代體育人,特別是排球人艱苦努力的縮影;是全民健身的時代呼喚。學習女排精神,發揚女排精神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女排精神,是中國精神的典型代表、集中體現;女排氣質,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和精華。贊美女排精神,塑造中國精神,施展中國力量;光大女排氣質,展示中國氣派,傳播中國模式。
女排“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精神所蘊含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競技體育的范疇,深深感動并扎根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無論是球場上還是生活中,中國社會正需要這種精神。
“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強國富民夢,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沉積和發展,是中國人民精神品格的全面展現。“中國夢”的實現依賴中國精神的強大凝聚力,中國精神則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堅實支撐。
“中國夢”本身邏輯體系極為嚴密,不僅涵蓋了價值同一性的人本指向,強調了國家目標和目標要素之間的內部貫通,也強調了夢想的包容性及創建和諧世界的愿景。在“中國夢”實現進程中,不僅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要提升生產力整體發展效能,強化法治建設,凝聚中國力量,早日圓夢。
中國道路自信的內在邏輯源自于五個方面,即中國道路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中國道路遵循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是中國人民的科學選擇;中國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蘊含著強大生命力;中國道路由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前進;中國道路自信是通過國際比較得出的必然邏輯。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角,探析近現代中國現代化的獨特內外部環境,總結反思中國獨特的現代化路徑,對于今天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民主和法治的重要體現,表達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參政意愿,其主要特征包括人民性、人民政治性和文明主體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緊密結合三個特性,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
人才是不分國籍和地區的,只要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是國內還是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人才,我們都可以引進來,為我所用。在“七一”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觀進行了重要闡述。在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人才起到關鍵作用。
公眾參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它既是實現公民權利的途徑,也是限制公共權力的手段。我國公民參與行政的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并形成一定的制度框架來保障公民參與行政的權利,但在目前的實踐中依然面臨諸多困境,需要探索新的實現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反腐敗力度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取得了顯著效果,鞏固反腐敗成效,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問責制度作為防治腐敗的有力措施,應成為鞏固反腐敗成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問責制度應該圍繞預防腐敗發生、及早處置腐敗、保持反腐高壓態勢三方面來進行落實。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極大地改變了普通公民話語權表達方式。鑒于目前我國網絡反腐中的各種缺陷與不足,應對民眾網絡反腐及輿論監督加強引導,構建有利于輿情事件正確導向的網絡反腐制度體系,應加強對網民反腐與輿論監督的道德素質教育,在倡導文明上網、凈化網絡環境的基礎上,讓輿論監督更加有效,使腐敗現象銷聲匿跡。
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即防止權力濫用、規范權力運行,達到控制腐敗的目的,所以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法治是我國預防和懲治腐敗的重要手段。廉政文化是我國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的建設應放置于法治的大背景下,應將法治精神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核心,將法治建設與廉政文化建設相結合,在預防腐敗方面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府公共傳播是政府公共關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我國的政府公共傳播存在制度不健全、公眾不信任、人才缺乏等問題,影響了政府形象,也不利于公眾知情權與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權利的落實。通過總結我國政府公共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可以為我國政府公共傳播水平的提升提出解決對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進程中,黨的領導方式和黨的執政理念也在不斷適應變化,與時俱進。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領導干部思維也在不斷創新,改變思維慣性、推陳出新。
在新常態下,治理“為官不為”現象勢在必行,要從完善制度建設、強化宗旨意識、提高執政能力及提高個人修養等方面入手,使黨員領導干部做到為官必為、為官愿為、為官能為及為官有為,以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氛圍,使黨風廉政建設更上一個新臺階,為新常態下的各項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受地理環境、區位交通條件、歷史文化、保守觀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在經濟發展上相對滯后,封建保守的傳統思想更是阻礙了少數民族女性干部隊伍的發展。為了讓少數民族女性能夠更多參與到國家建設當中,就需要有一個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形成結構合理的梯隊,完善選拔制度。
目前我國的經濟、社會體制都處于轉型之中,公共組織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因此構建一個高效、規范運行的公共組織關系著我國社會轉型的成敗。而控制公共組織運轉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是保證其規范運轉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對公共組織的運作進行行為控制,而委托代理理論能夠控制公共組織運作中的行為,并提出具體的控制策略。
中國的社會治理過程,既要立足于中國傳統,吸收傳統文化精髓,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又要具備國際視野,合理借鑒西方現代文明成果,體現時代特點。為此,一個可行的路徑是,將中國傳統行政倫理與西方現代治理理論相融合。
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社會風險相互交織,使得城市危機四伏,社會治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城市公共安全的保障更是任務艱巨,牽一發而動全身。城市治理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通過轉變政績觀、加強法治建設、促進信息透明等路徑,來全面提升我國城市應急管理的效果,維護社會秩序健康運行。
多民族居住社區法治環境構建既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多民族社區健康發展的保障。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發展是促進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隨著社會發展的成熟,非政府組織現已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政府組織的出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推進和市場機制的完善。我國經過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體制改革后,非政府組織也獲得了一定發展,并反過來推進社會的進步,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與西方社會成熟的非政府組織發展相比,我國非政府組織在發展上還存在不足,而其中的一個關鍵性限制因素便是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性問題。
社區體育組織作為社區社會組織的一種,近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愈發引人注目,成為了社區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創新載體。但社區體育組織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過程中,人才匱乏、政社職能混淆等問題突出,嚴重阻礙了社區體育組織作用的發揮。為破解治理困境,全面激發社區體育組織活力,社區體育組織需與多方協調,各方面落實切實可行的措施,助力推動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創新發展。
引起國民文明素質失衡的原因有四個方面,包括現代性帶來的消極影響,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宏觀影響,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的影響,以及傳統與現代文化沖突的影響等。從根本上說,當前國民文明素質失衡是一種歷史性現象,它會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消失。
我國國民幸福觀經歷了從以政治約束為核心的幸福觀、多元化萌芽發展的務實幸福觀,到多元碰撞中實現的幸福觀。為提升轉型期國民的幸福觀,建議運用政策重樹勞動幸福觀地位,多種媒體合力增加普及宣傳力度,培養勞動幸福觀環境。
馬克思主義利益觀認為,利益源自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存在于社會關系中。解決當前我國分配領域存在的分配不公問題和現象,需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為基礎,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轉型中的利益保障、利益分配等關系,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同我國發展實際相結合,最終使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得到充分實現。
隨著旅游業的成熟,它已經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的重要方式,因此也成為扶貧的重要手段。但在旅游扶貧中,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并沒有成為最大受益者,這與旅游精準扶貧的管理水平有重要關系。
近年來,社會中“扶老被訛”和“防訛不扶”的新聞層出不窮,這引發了人們對社會總體道德水準的拷問。這類社會現象破壞了現有的道德規范,使得人際關系迅速惡化,也擾亂了正常的社會運行秩序。因此,必須提出相應策略解決這一問題,提升我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在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滋生了一種以“鬧大”為職業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在觸犯法律的同時,也給我國的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如何在法治框架內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是相關部門亟需反思和討論的重要課題。
處理水務糾紛,是人類長期面臨的棘手問題,歷朝歷代都形成了處理水務糾紛的行政法律機制和民間自我協調機制,積累了解決、調處水務糾紛的豐富歷史經驗,借鑒歷史經驗有效處理我國當前的水務糾紛,有助于優化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并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中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在探索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流轉需要完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農村集體土地物權制度,并完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糾紛解決機制,這樣才能打造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的制度支持體系。
傳統的信貸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因而,家庭農場在融資方面遭遇了諸多限制。“P2P網絡借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分支,所具有的便利性、靈活性、無抵押等特點,與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實現契合,較大程度地滿足了家庭農場的融資需求,解決了家庭農場融資難的問題。
我國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傳統行業營銷模式的轉變,其中就包括農產品市場。要將“互聯網+”時代的特點與農產品營銷模式的現狀結合分析,尋找一條“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模式創新與構建的現實路徑。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這也帶動了各行各業緊跟信息時代的腳步高速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經營規模分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目前農業的發展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因此,將電子商務引入農產品行業,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解決目前我國農產品供需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經之路。
生態城市、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代表著我國城市發展的新走向。我國政府應該從實業發展的角度,與時俱進,增加對“互聯網+”發展方向的討論,從而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一個較完善的節能、環保標準與監督管理系統。
現代科技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加速度展現著其自我發展的內在邏輯,并正在重塑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它以直接的控制力、滲透力表明,科技正是現代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直接動因。
當下,一系列因素在阻礙著低碳新能源在鄉村民居建設中的運用。我國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引導低碳新能源在鄉村民居建設中的推廣,從而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與農民居住條件改善的互促共進。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日益普遍。但是,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極易給企業的整體經營帶來風險,必須對企業多元化發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及時提出風險應對措施,調動起企業內在的發展潛力。
從聯合國數據庫查到的資料顯示,中國對TPP成員國的出口貿易規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TPP成員國中的日本、越南等國都是中國的鄰國,TPP將削弱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系。中國完全有權利加入TPP的談判,但是不能盲目接納TPP。
當今世界,綠色需求日益強烈,歐美發達國家的民眾因經濟發達、生活水平高,綠色需求尤為強烈。為此,在提升中國產品質量檔次、技術含量以滿足歐美民眾綠色需求的同時,在外銷產品中必須妥善進行英文宣傳,借以提升歐美民眾對中國綠色產品的價值認同和親和度,從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拓展歐美出口市場。
我國房屋限購令實施至今雖然在房地產交易和房價兩方面發揮了行政控制作用,給過熱的樓市降了溫,但是在實施執行過程中也出現眾多新問題,讓大眾對其法律性質產生了質疑。房地產市場調控必須注重實效且手段正當,因為房屋限購令隸屬行政手段,所以可將其納入現行法律體系,使其合法。
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銜接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理論和執法實踐的難題。目前,我國在司法適用中,對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競合時應如何處理,實踐中做法不一,存在銜接不協調、銜接不暢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有效銜接,應進一步完善兩法銜接時的處理模式,靈活適用不同的銜接方式和方法。
民事習慣適用于司法實踐,有四個方面的基本價值:一是有助于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二是有助于推進和諧司法建設;三是有助于維護法律權威;四是有助于實現有效社會治理。
訴權具有獨立的地位和價值,這不僅是當事人尋求司法正義的手段,也是公民應當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訴權的人權化在實踐中不僅可以有效保護作為人權的訴權,更能有效發揮訴權對人權的司法保護和救濟作用。
環境人格權侵權后果比較嚴重,因而需要社會統籌進行救濟。環境人格權侵權責任的社會化改變了侵權責任法的“誰侵權就由誰來承擔責任”的傳統理念,在責任承擔主體上實現了由個體本位向社會本位的轉變。
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是經濟法的立法宗旨與始終追求。當下經濟法的不完善之處主要體現在其立法制度、執法制度以及責任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從長遠來看,經濟法在立法、執法過程中應立足于服務多方利益主體,協調各方利益,推進立法進程,保證執法效果。
技術偵查制度雖然在收集犯罪證據、確定犯罪嫌疑人、及時偵破案件、懲罰犯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若使用不當,仍會侵犯當事人諸多合法隱私,因此技術偵查制度的完善就顯得尤為必要。
信訪不僅是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面鏡子,而且是反映司法公信力的一個晴雨表。長期以來,對于持續、大量的上訪現象,人們都簡單地認為這是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的反映,很少有人將其與司法公信力相聯系。其實,上訪現象不但是社會矛盾較突出的反映,更是從深層次反映出司法公信力較低的問題。
我國社會組織的類型和性質復雜,而法律保障不足又使得社會組織難以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難以真正發揮作用。解決社會組織的發展問題,首要解決的是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問題。通過改革現有管理體制,完善法人制度,保障社會組織的獨立性,為社會組織創造更為寬松的法律環境。
社會公益組織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期,但是曝光于各媒體的一系列丑聞事件,卻使公益組織發展陷入困境,不利于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從軟法視角明確社會公益組織發展方向,建立相關的制度,推動社會公益組織健康發展,提高我國公益事業發展水平。
微信購物是一種新型的網絡購物模式,由于缺少法律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面臨著維權困境。微信購物的立法較為滯后,導致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規制,這就要求立法部門加快微信購物領域的立法速度,有效推進立法進程。
外派船員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卻成為權益最易受到侵害的群體之一。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并不能發揮應有的保護作用,影響到船員職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應探索建立以海事仲裁為中心的綜合解決方案,解決這一難題。
文化科技產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處在關鍵的培育發展階段。推動文化產業領域內科技的發展以及科技成果向文化產業的轉化,促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文化產業開疆拓土,文化科技產業的專項立法在我國兼具單項產業促進法以及單項不景氣產業對策法的屬性。
面對復雜紛繁的國際國內環境和不斷變化的新的實踐,進一步用馬列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引導教育人民,是黨中央在思想建設上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中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做出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永續發展方略。不忘初心,勤政為民,始終以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為指導,始終以科學的理論為思想武器,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
黨的組織建設是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黨的領導的組織保障。新時期不斷加強和創新黨的組織建設需要以先進的理念為指導,加強制度建設,創新黨員隊伍建設,開展好活動載體建設。
黨的作風直接關系著黨的形象,也是贏得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基本前提。這些年我們舉辦了不少活動,從表面來看,總體效果良好,但深究根源,卻問題依舊。如何認真把握群眾路線教育的契機,解決我們在思想上脫離群眾的病根,還是當下最突出的問題。
黨建工作信息化轉型是民心所向,潮流所致。黨建工作的信息化,不僅要解決信息化所需的技術問題,更要解決信息化所需制度這種根本性問題,并且在建設過程中按照科學的指導,合理地安排制度,切實保障黨建工作信息化的進度。
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關乎執政黨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基層黨員干部工作作風的好壞關系到能否做好基層工作、打好黨的執政基石。當前,我國基層黨員干部工作作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圍繞如何轉變基層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展開思考,并提出加強基層黨員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具體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于群眾路線的貫徹和實施卻出現了松懈,這一點在基層黨組織表現的尤為明顯。基層黨組織如何從理論和實務兩個層面出發,在黨的群眾路線指導下,更有效開展黨建工作,讓基層黨組織迸發更多活力,是當下需要探討和值得探索的重點工作。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各領域的快速轉型,社區環境下的黨建活動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當前我國社會各項建設事業發展迅速,基本框架構建完畢,基層單位承擔了很多重要的任務,因而必須加強社區黨建教育環境的構建,推動思想教育工作在社區的實施,吸引流動黨員參與活動,建立并完善線上黨建教育平臺,從而鞏固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基礎。
群眾工作一直都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密切與農村群眾聯系,傾聽百姓心聲,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提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農村群眾工作在新媒體時代也迎來了機遇和挑戰,應利用網絡把群眾工作做得更好。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認識與改造社會的理論體系的基本闡釋,其主要特征是革命性同科學性融合在一起,體現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相互統一。正確地認識與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可進一步完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解答新經濟形勢下的新問題。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化與科技現代化協同發展;堅持科技創新,進一步消除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馬克思從主體實踐的三個維度——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維度,賦予主體性豐富的內涵,為解決當下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社會沖突不斷以及人們精神生活匱乏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考方向,這也正是馬克思實踐主體性思想的當代意義所在。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期和社會轉型期,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終極價值和話語權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巨大挑戰。對此,我們需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著手,探究馬克思主義終極價值和話語權的發展路徑。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結合中國的實際發展具有了中國特色,而“西學東漸”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因素。雖然“西學東漸”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促進作用,但二者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在統一戰線思想指導下,我黨根據不同時期國內主要矛盾的區別,和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采取了不同的斗爭策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戰略,則是統一戰線思想的又一次經典應用。
美國通過建構屬于自己的全球話語體系,不僅為自己的霸權獲得了一種道德上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使美國獲得了一個完整的霸權體系。這種霸權體系既包括美國自身的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包括美國通過自己的話語體系所創造出的一整套游戲規則,這使得美國的霸權地位更為穩固。
世界城市高等教育系統是復雜巨系統,其多樣性發展是眾多子系統綜合作用的結果。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樣性的形成與發展,是其與世界城市深度互動,加之其規模、歸屬、學位授予、學科門類、學制等關鍵因素的多樣性、多元化的綜合作用及其自催化作用,使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復雜巨系統能不斷適應、滿足世界城市的發展需求,并與之共同走向持續繁榮。
德國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長于“專”。德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被認為是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可靠保證,其成功經驗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發達國家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理性的、有道德的公民,在教育上主要采用融入學生生活的思政教育模式,注重實踐的思政教育模式以及與宗教教育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力求為讀者還原真實的美國黑人生存狀況。美國黑人社會中長期存在黑人民族主義思想,二戰后雖涌現大批黑人中產階層,但放眼整個黑人社會,自我隔離的思潮仍陰魂不散。
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思想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其對生態危機本質的揭示為我們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其對科技異化和消費異化的批判有助于我們樹立辯證的科技觀和消費觀。
自我意識思想是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中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關鍵性的環節,意識進入真理世界,走向下一個環節理性階段。
在西方思想的歷史進程中,從柏拉圖的國家正義理論、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的既定平等關系,到盧梭、康德的自然法學說和“社會契約論”,再到羅爾斯的正義論,關于正義的理論得到了深遠的發展,并形成了現代西方社會新的“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
基于突發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滿足學生的各類需求,不僅要對學生的身心進行指導,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訴求,最終要滿足學生的自我價值實現。
在“微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支持“微通訊”的發展,但是作為人們生活的主要通訊工具,“微通訊”中存在的優勢和弊端也顯而易見。我們必須建立并完善網絡通訊監管體制,萬不可丟掉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們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拓展技術應用領域;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聯網+”模式運作環境,引導社會健康思想傳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性和針對性。
自媒體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當下大眾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給大學生行為模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準確把握自媒體的特征,及時研判自媒體的影響,充分發揮自媒體的作用,積極探索利用自媒體開展大學生行為引導的有效途徑。
院系文化是在院系教學實踐中參考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的一種校園亞文化體系。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院系文化建設對學生信仰的影響包括協同式影響、熏陶式影響、媒體滲透式影響等多個方面。
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現實生活中的熱詞,尤其是標語口號式的宣傳早已鋪天蓋地,但要真正實現其潤澤人心的教化目的,就必須從外在的規范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其前提就是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成為大眾日常消費的一部分。
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話語權的建設不僅關系到對內凝聚力和對外影響力,而且關系到是否能夠應對國內外各種思潮和錯誤思想。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權的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應從話語價值體系、話語表達體系、話語傳播體系三個維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友善”確立為一項基本內容,這既是對歷史傳統的尊重,也是對人們當下道德需求的回應。友善或友善之德所概括和追求的,即平等相待、容讓差異、良好溝通、有序交往,并臻于和而不同的道德境界。友善之德的普遍認同、內化及廣泛宣傳教育,必然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良好秩序,同時也是和諧境界得以實現的基本道德前提。
自媒體在為核心價值觀傳播提供平臺的同時,也容易受到傳播者隨意性和無拘束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使得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有可能與負能量和謠言同步傳遞。基于此,如何在自媒體時代引領民眾更為合理地運用自媒體傳播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文化知識,進而凝聚公眾的共識;如何以自媒體時代的特性為輔助,宣傳和推進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如何應對自媒體傳播在核心價值觀培養中所存在的負面影響,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應該被謹慎對待并有效研究。
網絡教育平臺的建設,不僅可以讓師生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利用網絡教育平臺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再教育,既可以延長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全面提高學習效果,又可以引導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政府網站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教育特色包括廣泛性和靈活性、快捷性和全時性、權威性和豐富性。政府網站應從思想層面、教育層面、信息層面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起到宣傳引導、示范影響、互動交流等功能,并加強信息管理、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真正發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作用。
校園文化生活作為高校學生活動最為密集和思維最為活躍的集合地帶,必須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引導。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平臺,也可以成為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營造環境氛圍,創新活動形式,拓展實踐途徑,優化網絡環境,都將有利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中生根開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影響大學生素養的最為根本性的內容,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至關重要。自媒體的出現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構建利弊同在。如何趨利避害,充分利用自媒體來構建有效的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機制,是值得每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正確認識和分析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儒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根基和土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儒學的超越與創新。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在對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找到新的途徑和突破口。
黨的十八大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總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構建法治政府一直是黨和國家努力的方向,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法治政府建設的具體啟示與促進作用,對于法治政府的建設意義重大。
文化自信是中國自信的根本,也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文化自信畢竟不會憑空而至。中國文化深刻的文化自覺、成功的偉大實踐及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構成了文化自信的三個維度。
新時期,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標準之一,因此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同樣需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彰顯華夏文明古國的歷史韻味,提升國際認知度和歷史地位;弘揚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公民的民族感召力,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健全的意識形態。
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路徑是利用各種媒體宣揚中華文化,這就必須直面并善于應對英語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強勢地位。我們需重新審視漢語文化及其媒體運營的現狀與瓶頸,采取一系列途徑、措施進行調整改良,擴大承載中華文化主干的漢語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厚生”思想強調重民養心、以人為本,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人、自然、社會以及自我之間的融通,不斷反思、調整生命與精神世界的關系,在理性與感性相互平衡中探尋存在與發展的價值。應將“厚生”思想運用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其文化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人文思想之基。
我國的道德文化衍生自傳統文化,人們在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深受蘊含在其中的道德文化的影響,并將之作為行為準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道德都是約束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但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后,社會矛盾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傳統文化的地位發生改變,我國的道德發展也開始面臨新的挑戰。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道德生活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構建和諧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時至今日,傳統文化依舊熠熠生輝。當下,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強國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設中,將開辟公民道德建設的新思路。
當今時代,新興媒體處于強勢地位,傳統媒體盡管受到猛烈沖擊,但也有自身的獨特價值和存在理由;而新興媒體也有其弱點,難以完全取代傳統媒體。二者有競爭也有互補,唯有進行整合,實現優化組合、功能互補,方能留住并擴大受眾,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有效保障。
傳統紙媒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在產品升級、贏利模式探索、信息產品價值、新媒體融合、創新創意發展、人才培養等各個關鍵環節,進行相應調整與變革,在新媒體浪潮中,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力爭能走出一條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電視、手機與網絡的融合使新媒體具有面貌新穎、資源豐富、交流快捷等特點,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并且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判斷力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積極效應和消極效應并存,我們必須善加引導,從而將其積極效應發揮到最大,消極效應控制到最小。
英模文化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資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現實的生產力。進一步加強英模文化的培育,需要努力完善英模人物的選樹機制、健全英模權益的保障機制、創新英模事跡的宣傳方式、加強區域民眾的教育引導。
《白海豹》描述了人類對海豹等海洋生物殘忍捕殺的行徑,揭露了人類破壞生態環境、威脅生態平衡的不良行為。通過安排柯蒂克擔當生態責任的執行者,吉卜林向世人展示了他對生態問題的憂慮,同時號召人類共同維護并重建生態和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的寶藏,體現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秦皇島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涵蓋范圍包括古老的表演藝術、口頭習俗、民間流傳的傳統知識和實踐活動、民俗、禮儀與節慶、傳統工藝以及相關表現形式等內容。以秦皇島的高校——燕山大學為平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創新,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證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更保證了我國文化的民族特色。但目前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原生態民族藝術的原生態性質帶來極大的破壞,原生態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被忽視和瓦解。因而,如何號召大眾加強對于原生態藝術文化的重視程度,探索和總結出原生態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途徑,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書院教育史上,宋代書院以其開創性和純粹性,成為“書院精神”的象征。尊嚴師道、敦品礪行的師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也是唐、宋文化嬗變的歷史產物。宋代書院不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為基本教學宗旨,同時也集山水名勝與人文景觀為一體,處處閃爍著詩情樂感的教育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