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們要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拓展技術應用領域;另一方面,要完善“互聯網+”模式運作環境,引導社會健康思想傳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互聯網+” 思想政治工作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促進作用
“互聯網+”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形式。“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形式等,將網絡生成為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新場域。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以“灌輸+疏導”為傳播形式,教育方式的單一化和教學內容的僵固性都會影響到教育成效。“互聯網+”所帶來資源,如信息和資料的互動性、多樣化、不斷更新性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廣泛題材,增加了其靈活性和生動性,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互聯網+”可輔助傳統型思想政治工作活動向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方向轉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易被接受性以及成效性。
“互聯網+”彌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時間限定缺陷。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時限性”局限,使得受教育者無法及時獲得信息。“互聯網+”使受教育者可隨時隨地享受來自互聯網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無限制地、無限時地重復使用這些信息,推升了教學雙方信息溝通的及時性、有效性和便捷性,進而提升雙向互動性。“互聯網+”所帶來的翻轉課堂教學以及微視頻等,可將課堂思政話題研討以網絡的形式延伸到課堂外,進而影響老師、學生之外的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受教育者。
“互聯網+”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挑戰
“互聯網+”模式無法避開糟粕信息影響。信息泛濫的背景下,“互聯網+”無法完全規避糟粕。互聯網本身是一個具有豐富資源的資源庫,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各國的政策、法規信息、傳統文化等借助視頻和網頁等傳播,所傳遞的正能量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補充,使得受教育者可尋找到精神寄托,彌補當代社會思政傳播的不足。然而,網絡信息在傳播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監督管制,“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很容易導致受教育者無法辨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間的差距。暴力、色情、迷信、以及具有反動色彩的影像文件、游戲、圖片等不良網絡資源,對受教育者尤其未成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能忽視。
“互聯網+”模式容易受網絡犯罪困擾。“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所依賴的信息,無法避開各類網絡詐騙事件及信任危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參與者的多樣化也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任何人都可以從網絡中汲取知識,并發布信息,而廣大受教育者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實性,這也無形為犯罪分子帶來巨大“商機”,導致大量網絡犯罪的滋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題探討的參與者將自己真實信息和真實性格隱藏,甚至采用自我包裝的方式,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誠信”問題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帶來各類障礙,使得受教育者無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覓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模式
首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拓展技術應用領域。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對著挑戰和機遇并存的局面。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市場文化為載體,強化民眾對中國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尤其需要重視對網絡媒體的應用并因勢利導,化被動為主動。
一要保持教育與時俱進,變落伍為引領。網絡時代是一個不斷流動著創新色彩的時代,任何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保持自身教育和學習的與時俱進性,做新趨勢和新潮流的引領者。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了解和掌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知識結構層面強化網絡技能和最新技術知識的學習,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政工作技術含量和科學素養。據調查,在我國中小型企業中,大多數企業都沒有進行系統、專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及“互聯網+”模式下的信息技術教育,這使得“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具體落實中的成效大打折扣。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必須關注此類人群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二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利用網絡資源強化技術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力主執政為民、親民愛民,對新媒體及“互聯網+”模式的應用和推廣給予了高度關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新媒體實踐者和學習型工作者,重視對“互聯網+”資源的使用,變生手為行家,講求實效,逐步深入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建立“互聯網+”模式下思政工作的主題網頁和網站,在主題網頁和網站訊息傳播的過程中,可提升思政工作的影響力和穿透力;網絡傳播的快速和網絡傳播受眾諸多的特質,可輔助開辟思想政治工作的講壇和網絡講堂,并借助圖文并茂、聲情結合等優勢,借助網絡傳播時的直觀形象,將思政工作制作成電子課件和電子期刊等,進而強化思政工作感染力和吸引力,創造條件,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其次,完善“互聯網+”模式運作環境,引導社會健康思想傳播。“互聯網+”雖然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諸多的挑戰,但也促進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時期工作的進展與進步。針對“互聯網+”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所面對的問題,可從健康思想引導、扭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網絡環境三方面入手。
一要強化社會教育,傳遞健康思想。在“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既需要不斷鞏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陣地,還需要拓展新陣地和空間。以家庭、社會、學校等為陣地,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可在不斷弘揚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的正向性教育,從而催動理想、道德、法治、國防、紀律、民族團結等的教育,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性,以此引導社會健康文明發展。
二要打破地域限制,強化網絡文化建設。面對網絡文化的各種滲透情況,針對很多受教育者不懂得區分和分辨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問題,將優秀文化作為強化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摒棄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封閉模式和固定模式,確定實施以開放式思想政治工作為中心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以及“互聯網+”模式的應用都需要打破地域限制,以積極的心態來實現和達成“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標。
三要監督和規范網絡,營造良好網絡環境。“互聯網+”模式的特征會為各類不良信息提供可滋生的土壤,因此,提高網絡管理水平迫在眉睫。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強化網絡文化管理,是新形勢下網絡規范管理的新要求。但是我國在“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應用探索中,在此方面卻行動遲緩。我們應以立法為基礎,設定法律條款來規避有害信息的傳播和發展,以社會道德體系和網絡道德體系為完善點,營造良好的“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網絡環境。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與實踐需要融合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實踐,使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規范網絡,不斷完善監督管理機制,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①楊睿軒:《“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雞西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②周國平:《探索網絡發展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前沿》,2002年第11期。
③馬福運:《論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規律與發展趨勢》,《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責編/高驪 溫祖俊(見習) 美編/王夢雅(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