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民主和法治的重要體現,表達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參政意愿,其主要特征包括人民性、人民政治性和文明主體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緊密結合三個特性,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
【關鍵詞】人民性 人民政治性 文明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D627 【文獻標識碼】A
政治文明化是人類發展的一種歷史潮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保證了我國的高度社會主義民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目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三個主要特性:人民性、人民政治性、文明主體性。研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需要站在人民群眾及文明本質的角度,探索時代賦予政治文明的意義,才能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進程。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性”
人民性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價值,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和需求,緊密貼合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遵循政治文明的發展規律,這是我國人民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政治寫照。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民性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政治發展趨向,遵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人民性要以人民的意志為依據,在理論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實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性是人民性的有力保證,人民性則是實踐性的完整體現,兩者存在相依相存的關系,要做到從思想和行動上給人民提供導向,給予人民當家作主的信心。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民性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保障了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的實現。
唯物主義與科學辯證的融合。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要突出唯物主義,與一切封建迷信的思想劃清界限,給人民創造一個純凈的空間。但唯物主義也需要有科學的辯證,兩者應是有機的統一體,馬克思、恩格斯都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杰出代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性決定了人民有權擁有生產資料,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理解,政治文明不止是上層建筑,而是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種文明,人民可以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當家作主。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成功,標志著高舉人民旗幟是歷史的必然,融合唯物主義與科學辯證,有利于突出人民性,只有依靠人民的支持,黨和國家才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歷史辯證與以人為本的統一。歷史辯證是關于社會歷史過程自身的辯證法。歷史的開端就是思想的啟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既是艱難的歷程,也是光輝的歷程,但一直以來與人民群眾都是魚水情,其人民性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這也是政治文明思想進程的核心特點。歷史有一定的內部規律性,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國社會歷史的變遷過程,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使歷史辯證與以人為本達到有機的統一,突出了這一特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性就準確找到了歷史的前進點。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政治性”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備人民性,自然有人民政治的特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其典型的反映。人民政治在我國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代表著社會理想和人民的期望,廉政建設和民主制度建設是人民政治的核心所在,發揮了制度保障的價值意義。
“人民至上”是人民政治的本質。人民政治是推動政治文明建設的理性力量,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保持著“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通過人民政治的加強,可以使政治文明不斷向前推進,引導人民進行更科學的政治實踐。人民政治要理性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把批判的力量融進政治實踐,才能更加彰顯人民政治的本質。例如,加強廉政建設,做純潔的政黨,向不正之風挑戰,提高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加強民主制度建設,讓民主成為政治發展的必備因素。廉政建設和民主制度建設都需要人民的監督,所以維持“人民至上”理念,可以有效促進人民政治的良性發展。
人民政治推動廉政建設。反腐倡廉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廉政建設涵蓋了制度、行為、理念的全部范疇,在人民政治的推動下,我黨的廉政建設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首先,人民政治強化了人民監督的作用,通過體制改革,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法規,從制度和行為上規范公共權力使用;其次,政府要加大反腐執法力度,對違法行為絕不姑息,基于民主公開的原則,構建廉潔清正的政治發展氛圍,讓公共權力的使用處于人民的視線中;此外還要進行綜合治理,發揚廉潔奉公的理念思想,遵循黨的紀律和社會道德,使公職人員能夠對私欲進行自覺控制,并從制度上執行干部選拔與監督機制,加大領導干部的考核力度,從本質上遏制權力的腐敗。
人民政治促進民主制度建設。民主制度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要不斷完善民主制度,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等制度,基于制度文明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可以有效規范各方行為,是衡量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處層次的主要標尺,對于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處理有著內在約束力,保障了政治生活的秩序。合理的程序制度是公民權利平等的根本所在,能夠有效制衡政治權力,是整個政治制度的設計前提。當政治活動和民主活動缺少合理程序,公民的平等自由權就難以實現,所以要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從制度上體現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政治性”。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文明主體性”
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自十八大之后加快了進程,在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文明主體性”成為當前政治文明的重要特性,通過文明主體性的回歸,結合人民政治本質,有利于實現政治文明價值向度和理性維度的有機統一。
文明主體性回歸的意義。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從政治優先到文明優先,這是主體性轉換的一大特征,同時賦予了人民更多的權利,真正體現出民主、法治、人民至上的政治內涵。我國政治回歸文明、以文明為主體,前提是人民政治本質的回歸,脫離了人民和民主,文明主體性也就沒有生存的“土壤”。當人民在政治中當家作主,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會更加突出,每一位公民都擁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國家治理不僅是高層的任務,同時也是我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政治的垂直性將會向平面性轉變,民主選舉、政治協商、人民問政越來越普及,文明主體性的地位也會越來越穩固。
文明主體性的優越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強化了文明主體性,相對于西方政治文明來說,在層次上達到更高的水平,但僅僅是一個總體的結論,如果從文明主體性進行分析,則會有更加具體的角度,例如政治素質、民主和諧等。西方政治文明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其文明的實質僅僅是通過各種手段增加私人財富,并用于政客的選舉和任職,政治素質并不高。恩格斯認為個人財富是文明時代“卑劣的貪欲”,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而突出文明主體性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時刻以“保障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政治訴求,所以也更加先進與公正,在特征與實質上有一定的優越性。
文明主體性的指導性。以文明為主體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符合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以人為本的要點是人性的回歸,在政治生活中賦予人們更多的批判思維和主人翁地位,用一種科學的方式考察政治走向,其根本意義是改變或者創新社會秩序,使國家的發展更加符合人民意愿。我國的政治文明發展能夠貫徹群眾路線,在文明主體性的指導下走科學實踐之路,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民的參政境界及批判要求,同時也是體現黨與人民“魚水情”的主要方式,所以文明主體性的指導性不可或缺。
總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需要緊密切合三個特性,強化人民政治,突出文明主體性,并納入到我國宏觀治理的體系中,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宏偉目標,真正做到依法治國,以保障人民利益為前提,才能團結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青年基金項目“民族地區大學生信教問題的多維透析與教育轉化研究”(項目編號:15XJJC71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陶富源:《論實踐主導的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精神新解》,《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4期。
②鐘憲章:《以新常態新思維構建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4期。
責編/周曉燕 劉芋藝(見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