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從主體實踐的三個維度——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維度,賦予主體性豐富的內涵,為解決當下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社會沖突不斷以及人們精神生活匱乏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考方向,這也正是馬克思實踐主體性思想的當代意義所在。
【關鍵詞】馬克思主體性 自然 社會 精神世界
【中圖分類號】A811.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從現實的生活實踐入手,對近代西方哲學囿于抽象、思辨領域內形而上學的主體性進行批判性解構,提出了在實踐中不斷生成、發展的具體、真實的主體性。從實踐維度把握馬克思主體性的內涵,這種主體性已跳出理論巢穴,成為感性、客觀實踐中的現實存在。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實踐維度
一是與自然的實踐維度。人對自然的改造、實踐是一個長期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自然經濟時期,人類的一切活動盲目地依賴于大自然,人的主體性地位讓位于強大的自然力。工業革命和自然科學的高速發展,使人類第一次成為全面支配自然物質對象的主體,自然界第一次真正擺脫最初的原始性,而成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超越了感性直觀的生產實踐,使人不再被動的臣服于自然界神秘莫測的力量,而是讓自然成為“為我所用”的物質條件。馬克思認為,人對自然的否定首先表現為一種妄自尊大、人為立法的主體性,在這種主體性中,外部自然的種種客觀規律都毫無意義的被消融在主觀規定中。人對自然的否定之否定,主要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完成的。人通過實踐認識、把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進而利用客觀規律使自然按人的方式服務于人,并為人所掌握和占有。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實踐活動具有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價值性。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意圖進行生產實踐從而影響客體的存在,并改變著整個周圍的環境;另一方面,人對自然界的改造最終會影響主體自身,人類的生產實踐受制于外在的客觀規律,人的本質力量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得到體現和充實。也正因如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活動中達到了辯證的和解、統一。
二是與社會的實踐維度。主體作為現實、具體的個人,不能僅看成是孤立的、單子式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開放式的、社會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一精辟論述表明,人的主體性不是抽象空洞的自我意識,而是在現實的、歷史的維度中,通過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互動生成。
人類通過感性、直觀的生產活動保證其持續不斷地存在,而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個體通過實踐活動與他人、社會形成緊密聯系,從而確證自身的存在。馬克思將人的實踐活動放到社會歷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指出人是通過相互交往的實踐活動來發展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正如“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人類生產實踐離不開交往,人類交往關系總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生產實踐和交往活動形成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也就是說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息息相關,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人與社會的交往實踐體現著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從社會實踐角度來看待主體性,主體性就成為與他人共在的交互性、社會性。正是緣于人與他人、社會的這種交互活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是與自身精神世界的實踐維度。人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發展與生存實踐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在自身的實踐活動中尋求自我超越和自我追求。人超越自我的內在需要引導著自身的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為解決人的現狀和理想之間的沖突提供了可能。在實踐過程中,人類不僅將自在自然改造為滿足人類需求的人造自然,而且使人自身得到改造、豐富和發展,從而趨向自由、全面發展的本質追求,也就是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改造物質對象,同時又不斷創造人本身,即人自身的生理結構和精神世界。人的生存實踐活動體現著人的自由的發揮,同時也創造著人自身的自由。人通過生活實踐,推動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其實也正是人不斷變革自身、解放自身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作為主體的人對存在意義和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和構建。概括而言,人是主體自己創造的結果,也將在實踐生存活動中不斷超越、不斷發展,從而不斷凸顯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性。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基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社會的生存實踐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探索過程。歷史及現實證明,任何違背自然規律或企圖跨越自然規律的行為都遭到了自然無情的報復。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必須堅持人的管理和指導地位,在承認和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重新調整現階段人們對于自然的價值排序,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互動關系,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過程中仍存在著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生態資源日趨緊張的現象。黨的十八大提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正是對馬克思人與自然實踐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也是基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對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頂層設計。
立足建設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實踐,妥善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關于人與社會的雙向實踐觀表明,人從根本上來說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質只有在與他人、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單個個體的主體性往往通過群體的共同特征來體現。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并存、相互借力的共生關系,這是因為社會由個人組成,社會的進步、發展依靠個人的力量,個人是社會的細胞,個人的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確證。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強調個人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忽略個人對社會的奉獻與回報,這樣勢必導致個人利己主義的興起,而這種損害他人與社會利益的行為最終又將以惡性循環的方式轉嫁給個人,從而使得個人和社會都將承受彼此帶來的傷害。因此,從實踐角度來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將個人與社會當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主體的社會屬性,這是合理處理個人與社會的利益沖突、實現和諧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面向社會主義精神生產實踐,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歷史實踐總是帶有一定目的的對象性活動,而追求自由、平等、尊嚴和價值正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結合實踐,突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調動人民群眾探索外部世界的熱情與活力;另一方面保證人民群眾對改造內部精神世界的渴望和向往,營造一種尊重個人價值、激勵個人創造的民主社會氛圍,有助于促進人民群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應當是全體人民充分發揮自己才能愛好、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繼承了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將以人為本、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應享有的各項權益,有力地保證和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責編/潘麗莉 孫娜(見習) 美編/ 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