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證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更保證了我國文化的民族特色。但目前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原生態民族藝術的原生態性質帶來極大的破壞,原生態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被忽視和瓦解。因而,如何號召大眾加強對于原生態藝術文化的重視程度,探索和總結出原生態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途徑,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字】原生態 民族藝術文化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 J120 【文獻標識碼】 A
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原始民間藝術文化的記載,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它不僅需要人們的挖掘和保護,更需要的是傳承和發展。我國典型的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包括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藝術形式,自然景觀等。比如苗族的古歌、蘆笙舞;苗族的鼓藏節和姊妹節;侗族的大歌和薩瑪節;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風俗、奇特秀麗的人文景觀等,這些都是我國寶貴的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
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中記錄著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它反映著當地人民最真實的生產生活狀態?,F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使得原本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也開始逐漸被外界所熟知,這樣一方面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好的機會,但這樣的發展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在人文藝術文化和自然環境方面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隨著原生態自然景觀區日益成為越來越多旅游人士的首選之地,這些原生態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得以促進和加強,原生態地區人民的視野也得以開闊。但是,大量外來人群的涌入和旅游業的大力開發,給原生態民族地區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使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面臨越來越多嚴重的問題。如很多珍貴的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形式逐漸流失;傳承和發展意識缺失、繼承人才缺失;過度開發原生態藝術文化;政府部門重視力度不夠等。
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削弱了其價值的發揮
原生態藝術文化的原始面貌遭到破壞。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現代人更加注重精神和心靈的享受,越來越想去體驗另一種遠離當下的生活環境,所以,很多旅行社開發了多條原生態旅行的旅游路線。但是,外來人群越來越多地涌入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地區,使得當地原生態面貌遭到破壞,自然環境變得惡劣。并且,隨著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進入,各異的文化也隨之帶了進來。這些異地文化的進入,使得原生態文逐漸被淡化、同化,有些原生態藝術文化甚至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失。
政府缺乏對于原生態藝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宣傳意識。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地區的青壯年人群,很少有留在家鄉依靠土地來維持生存的。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選擇去外面打工或者創業,因而當地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繼承人群也在逐年減少。一方面是原生態少數民族地區生活貧苦,很多人認為外面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更容易取得收入,從而改變家里的境況,讓家人過上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多年輕人沒有意識到繼承和發展本民族藝術文化形式的重要性,所以大多數人也不會去主動學習和繼承當地的原生態藝術文化,這就造成當地原生態文化繼承人逐漸減少的現狀。這跟當地政府缺乏對本地區珍貴的原生態藝術文化形式的重視程度有關,并且政府沒有對該地區的文化做到很好的宣傳,使得繼承人才不斷流失。
輕視原生態藝術文化的教育傳承觀念。由于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地區的經濟比較落后,所以教師等學校管理人員的教育觀念也比較落后,這就導致了當地學校等教育機構并沒有意識到其在原生態藝術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沒有積極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家鄉藝術文化的意識,沒有教育其要為家鄉的原生態藝術文化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造成了人才的外流和傳承的困境。并且,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原生態少數民族當地的學校,也在鼓勵孩子從小學就說普通話,學習現代歌曲和舞蹈。其實,學校原本是一個理想的傳播原生態民族藝術的場所,但是漸漸地,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學生學習本民族文化的途徑,為原生態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設下了障礙。
積極探索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原生態特性遭到破壞、繼承遭遇危機的時刻,應該用相應的法律和制度來規范原生態文化地區的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發展,讓外來人群在進入原生態地區后,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和相關制度,最大程度減少外來文化對原生態文化的同化和破壞。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如果破壞了當地的自然景觀,違背了當地的民族風俗時,可以開啟并實施警告、罰款、拘留等懲罰機制。對于破壞情況較為嚴重的,甚至可以勒令景區關閉整改。同時制定相應的繼承制度,使當地的年輕人把繼承當地的原生態文化作為一種責任看待。例如,在云南、貴州等原生態文化聚集地都相繼出臺了具體、明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使這些原生態文化遺產得到了相應的保護。
政府等相關部門加大經費投入,提升對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繼承宣傳意識。為了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傳承和發展,政府可以撥出相應資金,專門扶持原生態藝術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事業,對于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要給予大力的資金支持,并且要嚴格篩選繼承人選。加大本地區的環境,風俗文化的保護。并且可以利用電視、廣播等宣傳方式,積極傳播當地優秀的藝術文化,讓當地民眾了解到本地區的原生態藝術文化當下所面臨的繼承和發展的困境,增強人們對于本地區藝術文化發展的責任心。加大政府對于繼承原生態藝術文化的重視力度和宣傳力度,設置對于文化繼承人士的獎勵機制,鼓勵更多人加入到本地區原生態藝術文化的保護和繼承中來。
增強教育傳承機制,重視對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教育。學校作為一個傳播知識的場所,它對于文化的傳承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當前的一些學校,尤其是一些高校,并沒有很好地履行好其自身對于文化傳承的職能。為此,在存在原生態文化的區域的學校中,應該開設關于其本民族藝術文化的相關課程,可以從小學就開始,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當地的文化藝術知識。并且在當地的學校提倡學生說當地的少數民族的語言,表演當地民歌和舞蹈,鼓勵學生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并且自己動手設計本民族的服飾。身體力行地感受本民族原生態文化,使學生更加體會到本民族文化的真正內涵。在我國各大高校中,學校也可以開設關于原生態藝術文化的課程,并且根據學生的不同喜好,開設不同的原生態藝術文化課程。這樣通過學校來傳播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可以讓原生態文化在一個規范的場所更加系統地傳播,同時通過老師的影響,可以讓學生更加熱愛原生態藝術文化。
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這也是原生態藝術文化繼承和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要探究和建立新的解決辦法和機制以順應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我國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一定要加強和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并且加強與中小學及高校的合作,形成一個良好的保護和繼承機制,形成一個完善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的網絡。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2015軟科學研究計劃“基于地方視覺特色的河南區域經濟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5240041010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鄒德志:《淺析“原生態文化”的概念內涵》,《安徽文學》,2007年第9期。
②馬曉京:《西部地區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旅游學刊》,2000年第5期。
③梁繼林:《試論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④石興安:《論黔東南亞原生態民族文化遺存、保存與傳承——基于政府職能的視角》,《農業考古》,2015年第1期。
責編/周曉燕 劉芋藝(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