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角,探析近現代中國現代化的獨特內外部環境,總結反思中國獨特的現代化路徑,對于今天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現代化獨特性 探析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近代以來,獨特的國情和歷史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推動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殊國情和實際的結合。而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在極其復雜的內外部因素相互交錯影響下,艱難啟動又數次斷裂,其在現代化路徑的選擇和探索中所表現出的艱難和曲折是其他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從未經歷過的。這一復雜性,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中國近代的變革是由不同性質的多重矛盾糾纏在一起的。
中國現代化的獨特外部因素
殖民侵略下的艱難啟動。鴉片戰爭后的中國在殖民者的數次侵略下開始接觸現代文明,近代中國的巨變是在強大外力作用下艱難啟動的。完成工業化的世界各國用野蠻的方式將自己的價值觀、生產方式等強加于中國,中國迅速地淪為西方多國的殖民地,被西方開創的現代文明邊緣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殖民侵略的“偉績”,給中國探索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帶來了復雜的社會環境,嚴重制約和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向前邁進。
蘇聯工業化的雙重影響和新中國現代化的奠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選擇了蘇聯式的現代化道路。蘇聯的工業化對中國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蘇聯工業化的示范、援助和中國的“一化三改”, 奠定了中國的工業基礎,快速建立起了獨立的基礎工業體系、國防工業體系。另一方面,蘇聯工業化的弊端深刻影響了中國工業化的健康發展。面對蘇聯模式暴露的問題和中蘇關系的變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了自主探索,在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初步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的工業發展思路。走中國工業化道路,是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思想,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戰后美日的新影響和中國現代化的全新探索。面對十年“文革”后中國與西方世界發展存在的巨大反差,鄧小平同志重新審視蘇聯模式,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高度全面審視現代西方文明,審時度勢,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中西方開始了多個領域的廣泛交流,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全新探索,開辟了一條非傳統、非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正是在中西經貿往來和技術文化交流中,中國從弱到強,迅速崛起,中國現代化的影響也逐步增強。但中國發展空間和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化,美國圍堵、日本挑釁、世界金融危機蔓延等等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今天,我們要銘記歷史的教訓,正視現代化的復雜外在環境,在更加宏大的視野里處理好各種關系,為“中國夢”的實現創造條件。
中國現代化的獨特內部因素
獨特的政治及其領導力量。近代中國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健康啟動和發展。完善的封建集權官僚制度雖然維護了封建的統一和強大,卻因封閉落后而無法吸取容納新思想、新力量推進中國的現代化變革,成為中國社會變革的巨大障礙。而新中國建立了嶄新的社會制度,促使政治始終保持高效,不斷釋放出活力與生機。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全新啟動,十八大以來,中國全面審視中外的現代化建設現狀,總結現代化的建設經驗,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獨特的經濟制度和體制。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有著獨特高效的農業基礎,創造了世界上最輝煌的農業文明,但這種先進水平的農業與落后中國的官僚封建制度、習俗和閉關鎖國政策結合一起,就變成了中國社會前進的嚴重障礙,使得資本主義萌芽無從發展,現代西方工業文明無法正常輸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建立了嶄新的經濟、政治制度和充滿活力的體制,公有制的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經濟體制的轉變,為現代化釋放出超強能量和活力,中國的工業化在農業基礎上也有了奇跡般的變遷。
獨特的文化思想。近代以來,中國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現代西方民主文化發生了激烈碰撞。一方面,儒家文化為落后的封建統治提供精神支撐,這種崇尚傳統而反對激進變革的溫和意識,是中國錯失一次次現代化機遇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歷史沉淀和超凡的影響力,在現代化矛盾凸顯的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力和獨特魅力正在被發掘,它在新的時空環境下吸納、融合著人類現代文明,激勵著中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現代化理念和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人們愈發地認識到,中國的崛起必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崛起。
中國現代化的三重角色和路徑探索
在現代化的探索中,中國經歷了多重曲折和困難,最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找到突破。
中國是現代化的落伍者。因自身條件的得天獨厚,中國無視歐美的巨變,卻在歐美的殖民侵略和封建內在危機的雙重逼迫下,被動開始了封建體制下的現代化努力。歷經洋務運動,變法圖強、新政立憲、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變革,批判和拋棄中國的舊制度及其文化,因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的獨特內外因素、中央權力的缺失、領導階級的落后,和因為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現代化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
中國是現代化的追趕者。中國作為現代化的追趕者,不僅表現在百余年來中國對外國工業化和文明的接納,也表現為在西方主導的戰后世界經濟體系下,中國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和實踐。新中國的成立使得中國第一次有了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正視中國與世界的巨大差距,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建設,開始追趕歐美西方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深刻反思自己的現代化路徑,否定了蘇聯現代化模式,重新詮釋了“富強”的價值內涵,創造了東方現代化的新路徑,開創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國是現代化的創新者。中國作為現代化的追趕者,在百余年的現代化探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中國成功地開創了一條和平發展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積極倡導踐行互利共贏的現代化新戰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組建亞投行,廣泛與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往來,實現互利互惠,以和平的方式加速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同時也給沿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發展機遇。再次,中國在現代化實踐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現代化總體布局,中國當前對現代化的全局深入認識和把握,相比西方國家工業化歷程,對世界更具有指導和啟示意義。最后,中國提出并踐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能在自身實踐中總結創新,實現工業發展從傳統發展向新型工業化的轉變,這不僅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工業化的實現意義重大,而且對世界經濟現代化健康發展有深遠影響。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在獨特的中國國情實踐中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在不斷解決中國現代化的獨特問題、探索并形成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實現著中國化。探析中國現代化的獨特性,總結反思中國的現代化的路徑,對于今天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地實施五位一體建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等的國家戰略,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參考文獻】
①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②王文章:《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與市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責編/周曉燕 劉芋藝(見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