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莊貴陽
日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具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良好基礎,但也面臨巨大挑戰,需要超前謀劃,科學部署。“雙碳”目標的提出將把我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我國未來數十年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之一。
近年來,我國正在尋求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韌性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具備了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的客觀條件。作為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擔負引領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的大國重任。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邁上百萬億元的大臺階,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堅實經濟基礎。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頂層設計結合試點示范的工作模式,我國從2010年開始,先后啟動各類低碳試點工作,推動落實中國政府所承諾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通過以點帶面的政策示范效應,充分調動了各方面低碳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大動力。
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打造新發展范式,既要以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產業結構快速平穩轉型,防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陣痛,也要設計協調適配的一攬子政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
首先,以政治站位保持戰略定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應盡早布局,各地方各部門加快部署行動方案,將碳達峰納入中央環保督察。抓住從現在開始到碳達峰的窗口期,采取強有力措施轉變發展方式。
“十四五”期間,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開好局、起好步,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各級黨委政府要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義,尤其有長遠戰略眼光,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有打耐力戰和持久戰的準備。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和行動方案。實現“雙碳”目標要求統籌落實、一體推進,統籌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穩健與進取、自強與開放、短期與長期、減污與降碳的關系,明確各項任務時間節點和實現路徑,做到當前任務和長遠發展緊密銜接。“雙碳”目標重在落實,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統籌考慮能源安全、經濟增長、社會民生、成本投入等諸多因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
其次,以系統思維統籌落實戰略部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極具挑戰的系統工程,涵蓋經濟社會眾多領域,涉及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個層面。把“雙碳”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需要秉持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與安全、減排、穩定的關系,凝聚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團結協作、共同行動。
關注重點部門,以“全國一盤棋”的思維優化資源配置。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自下而上”制定各自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統籌協同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統籌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利益關系,突破區域壁壘。其中,能源、工業、交通、建筑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部門,兼具供給側的生產行為和需求側的消費行為,涉及傳統行業轉型、區域經濟發展、個人消費觀改變等多方面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統籌部署,推動資源稟賦深度融合。碳達峰、碳中和在全國的布局必然要依據經濟基礎和碳排放情況進行差異化安排,保障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峰。我國在府際合作、東西部省市對口協作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新發展階段“雙碳”目標要納入合作內容之中。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不僅是生產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應在生產領域減排的同時,強化從消費者責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探索對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消費傾向有引導和督促作用的制度機制和利益機制。通過引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偏好“倒逼”企業技術升級,采取綠色生產方式。
最后,以碳定價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碳定價政策是解決氣候變化經濟影響負外部性、糾正市場失靈的一種手段,改變將排放空間視為公共物品的傳統認知,賦予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市場屬性,刺激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給經濟增長注入新的低碳動力,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最主要的市場化政策工具。碳定價是減少排放所需的氣候政策一攬子計劃之一,需要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共同發力,從供需兩端助力,以能源脫碳帶動經濟社會整體綠色低碳轉型。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