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邵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需辯證看待當今國內國際局勢,于變局中開新局,以深化改革助力于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深刻認識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大局”的論述,深刻闡明了當今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復雜交匯的歷史景觀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重要問題,對于“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新發展格局正是在深刻認識“兩個大局”基礎之上的重大戰略部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面對世界動蕩變革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少有的復雜局面,所作出的戰略抉擇。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擴散蔓延,各主要經濟體衰退程度超出預期,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但是,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借助于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努力將巨大的內需潛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空間大,并且帶動了世界經濟的復蘇。可以說,當今世界外部環境的大變局,也正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新發展格局強調“循環”,是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并重發展,相輔相成。由于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經濟發展的回旋空間很大,因此國內市場循環是今后發展的重要立足點,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從而形成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新優勢。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新發展格局構建
中國經過多年來的持續發展,已經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取得了競爭優勢。世界經濟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國際合作,封閉不是世界主流。在宏觀層面上,要解決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中觀層面上,要解決城鄉流動、實體經濟的供給與需求問題;在微觀層面,要解決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問題。新發展格局就是要主動深化改革,打通國內循環,破除國民經濟循環的梗阻,促進與國際市場規則體系的全面對接。
首先,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打破一些領域和行業的隱形經濟壁壘,切實加強產業保護,才能夠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只有通過優化創新生態環境,著力改革我國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體制的弊端,通過對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內的社會系統工程的設計完善,才能夠營造出與創新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整體環境,突破諸多“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只有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才能夠吸引外資企業和國際資本,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形式。
其次,深化各領域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制度環境。在科技體制方面,通過建立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完善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和公平競爭制度,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激發科技人員創新熱情,真正提高經濟循環效率。在金融領域,重點是要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需要在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資本市場改革等方面繼續推進。在勞動力市場方面,促進流動是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落戶限制、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暢通城鄉循環以及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等方面繼續著力。在收入分配方面,向低收入者進行政策傾斜,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釋放內需潛力。
最后,構建新發展格局從根本上講是為了造福人民,這就需要加強民生領域的社會改革。只有持續改善民生,新發展格局才能具有強大動力。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要體現公平可持續性,才能夠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在促進教育平等方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鼓勵民辦教育的發展。在文化發展方面,要以文化產業為抓手推動文化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在政務服務方面,深化便民化改革,提高勞動力要素配置效率,為人自身的發展提供支持。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