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海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作為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為統籌“兩個大局”在“十四五”時期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系統性戰略部署。
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之變在實踐上要求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新中國成立伊始,由于國際上敵對勢力的經濟封鎖及國內自身增量不足,我國在逐步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改革開放初期,著眼于中國較小經濟體量及龐大勞動力人口,我國采取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際大循環戰略,即通過勞動力優勢打造“世界工廠”以引進海外資金技術,實現以外促內的目標。“十一五”時期,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及中國長期依靠出口、對外投資的發展模式帶來的負面影響,黨中央研究制定了刺激經濟發展計劃,指出要想方設法拉動內需,逐步加強國內循環發展格局。隨后,在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長期運行下,為進一步解決國內循環產能過剩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運而生。當前,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國內國際的市場聯通、資源互補、良性互動促進世界經濟的再平衡,成為現實的必然。
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之變在實踐上要求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國際格局即指一段時間內穩定的國家力量對比。目前,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出現了“東升西降”的漸變趨勢。面對國際發展格局之變,需思考積極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方案。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要立足于國內大循環,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落腳點,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的應對策略,更要立足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彰顯中國大國擔當的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當前形勢下,上海合作組織要弘揚‘上海精神’,深化團結協作,為地區國家穩定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多實踐探索。”體現出“兩個大局”下,中國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革新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的責任擔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新發展格局的逐步建構,各種便利政策措施的不斷出臺,中國龐大的內需潛力會不斷激活,國內外兩個市場將彼此聯通,資源相互補充,國內經濟內循環將帶動國際經濟外循環,國際經濟外循環會推動國內經濟內循環,由此不斷推動全球經濟健康發展。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的中心,中國能夠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幫助世界其他國家釋放過剩產能,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作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能夠為全球范圍內正在尋求破解經濟復蘇困境的國家提供可以借鑒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之變要求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上升,依托國際大循環的發展模式在新發展階段不再占據優勢,需積極尋變。提供能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中國市場供求渠道的現實要求,中國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注重進一步挖掘內部需求,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求鏈應對需求之增長,推動構建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大循環、國際大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為深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制度動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并非單純用以緩解現實狀況的權宜之計,而是綜合考慮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后確定的中長期戰略方針。作為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實踐路徑,為真正努力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突出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順應國內投資需求新變化新機遇,進一步拓展投資需求,既要抓緊補齊傳統基建短板、發揮國有企業的投資主體作用,也要合理擴大新基建規模、注重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同時應更注重內需推動國內經濟良性循環,強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市場動力;需突出強化有效供給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供給側改革、增加高質量有效供給,夯實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物質基礎;需突出完善現代流通體系,如構建現代大交通網絡與物流網絡,完善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升級流通體系、提高流通服務功能等,暢通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環節。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