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教授 楊仁發
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愈加復雜的局面,數字經濟展現出頑強的韌性,正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設立“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專篇,明確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這為我國數字經濟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和任務。新時期推進我國數字經濟新發展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強化數字經濟協同發展頂層設計
數字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產業生態、數據要素、技術創新、平臺企業創新制度等多方面內容,因此,應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數字經濟協同發展。例如,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規劃,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統籌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經濟產業,建設數字經濟新興產業集聚區;支持探索立足地方產業基礎、彰顯區域特色優勢的數字經濟發展試點。
加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投入
持續加大數字領域的研發投入,采取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多項政策措施,推動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集中攻關,補齊基礎研究短板,開展核心技術、非對稱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戰略性前沿技術攻關,在量子計算、超導芯片、區塊鏈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推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同時,加強數字技術國際合作投入,探索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和跨國公司共建數字經濟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鼓勵數字經濟龍頭企業跨境合作,構建海外研發中心,吸引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本。
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優勢,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三次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大力實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多種措施加快提高數字技術與服務業、制造業、農業的交叉跨界融合廣度與深度,打造一批拓展產業邊界、面向不同應用場景的新模式與新業態。深度推進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全面實施“數字技術+先進制造”“大數據+產業集群”等戰略規劃,支持傳統制造企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數字技術在生產制造環節的融合應用。依托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延伸服務業產業鏈,縱深推進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與生活性服務業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探索數字農業發展模式,拓展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運用,推廣數字化農業技術,重塑農村傳統生產模式和經營模式。
促進數字經濟區域特色化發展
推進數字經濟領先區域的發展經驗與模式向落后區域輻射,強化區域數字經濟產業對接和平臺建設,帶動落后地區共享“數字紅利”。加大對中西部落后地區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支持各區域基于優勢產業,立足發展區域特色數字經濟產業,優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區域布局,延伸區域特色的數字經濟產業鏈,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經濟產業,形成區域特色明顯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復合型人才培養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圍繞數字經濟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等設置新興專業,增加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人才培養規模,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前沿科學型和專業型人才培養。采取數字經濟專業站等多種形式支持重點企業參與數字經濟領域人才培養,深化政企學跨界整合,提高應用型和實踐型人才培養質量,強化數字經濟領域應用型人才供給。完善創新數字經濟領域人才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著力打造一批基礎理論功底深厚、研發技術高、應用能力強的數字經濟復合型領軍人才和骨干人才,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建立高質量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
加快數字技術標準建設,制定數字領域新技術與數據格式、互聯網平臺架構等標準,推進數據資源流通標準建設,重點發揮領軍型數字企業在數字技術標準建設中的作用,積極參與數字經濟領域國際技術標準工作。深化數字經濟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協同,推動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跨行業的協同聯動數據治理機制,制定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交易制度,探索符合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監管制度,實現數字經濟的多方協同創新。盡快出臺大數據安全保障、在線消費者保護等數字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權責明確、保護有效的法律體系。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