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李由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發展環境面臨復雜深刻變化之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經驗表明,只有深刻認識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要求,真正堅持全面開放的發展戰略,全面尊重和依靠、激勵和保護中外人民、中外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運用國內外的勞動力、知識和資本,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全球幾百年、我國一百多年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我國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驗表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愿意退回封閉落后的孤島困境;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中國現代化事業離不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國際性分工、競爭與合作是各國勞動力、知識、資本的雙向流動和互利運用,是各國居民、企業、政府之間的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分工合作、包容發展。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不只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一體兩面,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結成命運共同體的文明進程。
堅持對外開放、和平發展的理念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這是新中國七十多年的實踐經驗,也是未來發展的戰略原則。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原則和“三個有利于”的實踐原則,我們要不斷突破觀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吸收人類文明的各種成果,全方位、系統性地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為國內外居民、企業提供自由平等的發展條件,是為了平等有效地“引進來”和“走出去”。
未來我國的現代化經濟就是自由準入、內外平等、社會分工、公平競爭、創新推動、法治保障的開放性市場經濟。在依托我國的人力、物力、資源和市場、制度優勢的基礎上,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分工、交流與合作,實現中國和世界的互利共贏發展。
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
長期以來,我國充分依靠和平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不斷推進從對外開放到全面開放的開放型經濟,使商品出口與居民消費、生產投資共同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前進的三駕馬車。從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2050年發展目標看,我國要全面實施國民待遇原則,繼續放寬準入限制,全面推進勞動力、知識、土地、資本、服務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促進內外就業、創業、貿易、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方面的銜接統一,全面建設開放統一、競爭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化市場。
只有全面、深入、持續地激勵國內外居民、企業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一切擁有各種資源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開放發展新格局。雙循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內卷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競爭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循環,國內分工、公平競爭的國內經濟循環與全球分工、開放競爭的國際經濟循環是互聯互通的統一體系,構建雙循環格局才能夠充分發揮我國在社會分工、知識創新、企業生產、體制改革等方面的大國比較優勢。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