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孫久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強調,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綜合實力最為強勁的長三角正日益成為引領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地。作為新時代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的“雙輪”“兩翼”,一體化與高質量不可偏廢,是塑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領。
長三角應依托中心城市與節點城市,通過培育中心增長極,確保區域經濟高質量一體化運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首位城市上海周邊分布有蘇、錫、常、杭、紹、甬等城市,市域間交通路網密度極高,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為加快長三角“普遍沸騰”的步伐,可將上海作為核心都市圈,增進上海同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合肥六大次級中心城市的經濟活動往來。在此基礎上,將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定位為中心增長極,塑造高質量一體化的新格局,繼續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積極同北翼的鎮江、揚州、南通,南翼的嘉興、紹興、臺州,后翼的蕪湖、馬鞍山等節點城市相協調,聯合蘇北、浙西、皖北形成“優勢集中”的大中心區,向著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邁進,成為發展國內大循環、深入國際大循環的熱點區域。
長三角要把握新基建的政策窗口期,推進產業分工協作,形成高質量一體化產業集群。根據規劃綱要制定域內各地市的發展定位,理性分析長三角各等級城市的優勢條件,錯位扶持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為高質量一體化注入新動能,以占據國內國際大循環的戰略制高點。具體而言,一方面,以上海為中心,協同蘇南、浙東,積極拓展總部經濟、研發設計等核心產業鏈環節,積極向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飛機等為代表的國際產業技術前沿靠攏,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質量一體化產業創新高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蘇北、浙西、皖北糧食主產區的綜合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大健康、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此外,長三角三省一市應當逐步完善土地供給、籌資融資等配套政策支持,有序引導符合環保標準的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皖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搬遷,待條件成熟后還可沿長江經濟帶進一步向中西部省市轉移,通過改善生產力空間布局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順利運轉。
長三角應打造生態環境一體化治理平臺,合力助推生態優勢向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的高質量轉化。出于生產空間高效集約、生活空間宜居舒適的戰略考慮,長三角需在水體、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三方面齊抓共管,促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保證國內大循環的可持續性。對于水體治理而言,江浙滬皖水網密布,擁有長江、京杭運河、巢湖、太湖等跨行政區的大型水域,必須按照一體化標準實施對廢水的無害化處理,著力改善全域水體水質。對于大氣與固體廢棄物治理而言,長三角要追根溯源,適時聯動,淘汰落后產能,釋放環境規制的約束效應,從源頭上遏制廢氣廢渣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態環境一體化治理進程中必然會出現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受保護地區的分化,這就需要以系統優化思想為指導,健全高質量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長三角在加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力度的同時,要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一體化。為使高質量一體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長三角應以高品質教育、就業、醫療、基礎設施資源共享以及文化旅游合作發展為驅動,形成公平包容的社會環境,進而嵌入國內大循環網絡。在將基本公共服務“蛋糕”做大的同時,也要將基本公共服務“蛋糕”分好,這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面臨的關鍵議題。長三角在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時,要注重向弱勢群體傾斜。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長三角作為人口凈流入地,其外來務工人員的整體收入水平低于本地人口,因此在滿足戶籍人口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還要確保外來人口也能享受到同等福利。為此,可探索構建長三角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一體化平臺,讓居民可以跨省市、便捷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維系社會資源的平衡分布、科學配置。
長三角需堅持市場化導向,鑄造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融合的高質量一體化創新體系。要破除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長三角必須加快完成由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高質量轉軌。長三角三省一市要依托“雙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攜手共建一體化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力求在“卡脖子”的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穩步朝著國際領先水平邁進。然而,要驅動原始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質量轉化,單靠高校與科研院所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打破行政區邊界,同域內全行業創新型企業建立聯動機制,開發出符合高端市場需要的專利產品。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注重發揮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強化蘇南、浙東、皖東同蘇北、浙西、皖南、皖北的創新關聯,通過科技創新高質量一體化,讓長三角在國際大循環中立于不敗之地。
長三角需要完善自貿區的一體化制度設計,高質量融入國際大循環網絡。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對外開放水平休戚相關,對鞏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尤為關鍵,是成功抵御國際大循環外在風險的利器。自2013年起,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相繼獲批設立自貿區,片區總面積達480.5平方公里,極大地拓展了開放型經濟的廣度與深度。處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在貫徹“單一窗口”“負面清單”等制度的基礎上,長三角可率先在上海自貿區探索推行大宗商品、數字貿易、金融服務等國際貿易新模式,促進資金流動自由、人員從業自由、技術合作自由,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并逐步在浙江、江蘇、安徽等自貿區推廣,最終達成長三角對外開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