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中心特聘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肖文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民營企業從小到大、民營經濟由弱到強,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新時代激發內需活力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力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國內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民營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此,我們要繼續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助推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多次重申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首次作出“兩個始終是”的新論斷,即民營經濟始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民營經濟人士始終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必須團結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可以說“兩個始終是”是“兩個毫不動搖”的延續和發展,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構建更為完善的發展環境。
“兩個始終是”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重要論述的重要體現和生動實踐,是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必然選擇和必然趨勢,繼承和發揚了“兩個毫不動搖”的內在精神,進一步夯實了新時代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進一步明確了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也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階段,我國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經濟企穩回升、不斷復蘇。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應當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協調好“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搭建起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框架,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新時代助推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競爭中性為原則,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化民營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深化產業模式、對外開放、金融發展等方面的突破性改革。尤其是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加快“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機器換人”的持續推進,以數字平臺賦能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民營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著力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一方面,鼓勵地方出臺支持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政策舉措,但是應當做到數量少、質量高,體系精、覆蓋廣,并且將政策的實質性內容真正落到實處,切實解決好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另一方面,實施更大范圍的減稅降費政策,包括降低企業所得稅、環保稅稅率、社保費率、行政審批服務費等,著力減輕企業的負擔。同時,有效加強對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保護,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
三是加快小微金融服務創新,有效紓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鼓勵銀行充分重視民營企業融資問題,不斷創新小微金融服務。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業銀行更應當關注民營企業的融資,不斷下沉服務、簡化審批流程,服務當地民營企業,切實減輕企業的融資負擔。在此基礎上,切實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出臺相應的擔保舉措等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建立民間融資服務中心等機構,為引導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信息渠道、融資渠道。同時,積極探索監管創新,實行差異化監管,鼓勵商業銀行在融資業務中向民營企業傾斜,并加大相應的正向激勵力度。
四是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準入和退出是企業參與市場的重要途徑,完善企業準入退出機制是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要全面深化改革,貫徹競爭中性原則,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不斷優化企業公平競爭環境。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高新技術領域,提高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參與度,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充分激發市場的活力。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