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劉瑞
建立現代化的流通體系是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項重要任務。這意味著過去五年集中在生產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開始從生產領域向流通流域推進。推進流通體系現代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一階段重點。要推進流通體系現代化需要多方發力,消除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流通堵點。
從“十三五”規劃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具體內容包括“三去一降一補”,“十三五”收官之年,五項任務基本達成階段性目標。由于2020年出現的特殊形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還會繼續,然而中央也作出了新的判斷和決策,就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這個戰略性判斷和決策的國內背景之一或許是:一方面,生產領域經過五年“去產能”政策實施,煤炭、鋼鐵、汽車、商品房等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已經得到壓縮或控制,但在另一方面,流通領域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在疫情暴發之后,產能過剩不再是主要矛盾,而物流不暢則是突出問題。因此在部署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中,應當把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作為一個打通國民經濟大循環的主攻方向。
依據馬克思的資本周轉與循環原理分析當前提出的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我們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第一,我國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初,主要任務是解決生產供給方面的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生產成本偏高、金融杠桿過高和經濟發展短板過多的問題。隨著生產供給側改革階段性任務目標的達成,流通供給側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需要適時啟動流通供給側改革階段。第二,產能過剩與物流不暢同時存在肯定會形成嚴重的庫存積壓;然而其中任一情況發生,也會產生庫存。如果當前在產能過剩大大緩解的情況之下,庫存還存在,就可以推定物流不暢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了。生產領域的產能過剩導致生產資本無法正常良性循環,而流通領域的物流不暢同樣也導致商品資本無法正常良性循環。第三,流通供給側的改革核心應當是縮短流通時間和降低流通費用。除了按照流通費用三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降低流通費用外,更重要的是縮短流通時間。現代經濟體系中,更為關鍵的是使商品出售時間縮短,完成商品流通的“驚險一跳”動作。第四,縮短流通時間的根本舉措是用空間換時間。因此縮短流通地理距離是縮短流通時間的物質基礎,只有在具備這個空間距離物質基礎之上,才能有條件提升流通的效率。
需要強調的是,重點建設流通供給側并不意味著放棄生產供給側,需要認識上加強辯證思維。首先,二者關系既然是循環統一的,因此絕不能只顧流通而不顧生產,或者反過來只顧生產而不顧流通。應該是在開展流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仍然要繼續推進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次,二者關系既然是循環依序進行的,因此改革與建設的步驟、重點也就是分步實施的,同步并舉效果未必好。應該是在生產與流通這個關系之中,明確當下矛盾和問題的主要方面,以化解矛盾和問題主要方面為工作指向。這也是我國多年來堅持用唯物辯證法指導宏觀調控的經驗之談。這個經驗運用在當下是合適的。最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是在分步完成了各項分階段任務之后實現的。這個時間并不需要嚴格限定,一切取決于矛盾的化解和問題的解決,可能就沒有供給側或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的固定一說,自然也就沒有各自的倒計時一說。因為國民經濟運行中,總會不斷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舊的解決了,又會來新的。在解決矛盾和問題過程之中,國民經濟就獲得了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持續改進和不斷上升的過程。
在面對中美貿易戰和世紀疫情雙重沖擊的局面之下,中央提出建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個新格局的一個重點是建立健全國內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而要達成這項任務,就需要建立健全國內流通體系,使其現代化。因此,建立現代化的流通體系,成為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節點。由于循環涉及到生產—流通各個方面和領域,因此在明確了主攻方向之后,還需要進一步細化任務,尋找堵點和痛點,針對問題改進工作。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經濟大家談 | 緊扣高質量發展內涵,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