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 務實推進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對外交往工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歷史使命、總目標和必須堅持的一系列方針原則。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堅持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當前和未來相結合,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對外交往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歷史使命、總目標和必須堅持的一系列方針原則。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堅持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當前和未來相結合,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對外交往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绷暯娇倳浻谩瓣P鍵一招”這個富有中國文化意蘊而又生動鮮活的百姓話語,深刻表達出中國共產黨人和億萬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和感悟,宣示了當代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念和決心?;仡欉^去的40年,我們看到一幅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每一段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對于這些變化,我們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同時,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確處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自立更生和合作共贏、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等幾大關系。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不僅對于國內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于世界發展具有正外部性。過去四十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既煥發了社會主義的青春,又讓中國融入了世界。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自覺運用。
改革開放是我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也是40年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獨特標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主題,能夠更深刻地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條在中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它的成功,彰顯了社會主義蓬勃的生命力,也必將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步。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是中華大地上演的一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活劇,沒有高超的政治智慧絕難做到。這些政治智慧概括起來包括以下方面:找尋改革開放內生動力和邏輯起點;營造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尋找和維護政治建設與人文建設的平衡點;循序漸進推動改革;讓普通大眾產生獲得感。
四十年改革開放歷程,深刻體現了政治邏輯與經濟邏輯的互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成功經驗。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真正實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新中國成立后,惡劣的國際環境使新生的國家政權始終面臨著生存威脅,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應運而生,由此我國得以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建立起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軍事威懾力量,以及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而使中國逐漸擺脫了毀滅性戰爭的威脅,并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國傳統計劃經...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改革開放進程相伴而生,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始終圍繞著經濟建設的主題,穩步推進改革,滿足經濟社會對政治上層建筑提出的要求,經濟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政治體制改革的促進作用。筆者按照時間節點的前趨后繼關系,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政治體制改革的脈絡,為新時代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供借鑒和參照。 1978年至1989年...
民主政治,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內在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的根本保證。不斷推進的政治體制改革進程,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持續完善的根本路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歷程,深刻揭示了“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民主政治發展,民主政治發展又推進全面現代化”的中國發展邏輯。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破解政治體制改革中的各種難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證人民...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是全面的改革、全方位的開放,不僅在經濟改革上取得歷史性轉變,而且在政治變革方面也取得豐碩成果。40年來,中國改革之所以不畏風雨,收獲中國奇跡,人民的力量最為偉大。 人民是決定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力量 人民是真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笔藢萌腥珪螅攲釉O計全面展開,改革的“四梁八柱”加快搭建,但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實。尤其是在當前,要認清改革所處的方位,堅持問題導向,形成改革合力,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認清改革方位:攻...
干部是廣大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決定著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能否落到實處、產生效果。而干部的考察和選任,是一項頗有難度的工作。因此,找準年輕干部成長規律,弄清哪些個人特質能促使干部成為“優秀”,是有效甄別、培養和使用干部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優秀年輕干部的選拔中,我們必須警惕精致利己主義者。他們具有“偽君子”人格、自我利益最大化、公共責任心缺失三大特征,是當今職場“兩面人”的典型,是進化了的利己主義者和共同體公平正義的破壞者,對黨、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危害。
好干部是“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如何變“外科手術”式的調優配強為“固本培元”式的內化激勵?實踐層面,近距離接觸干部,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是開展談心談話,這既是組織部長最基本的政治任務和日常工作,也是掌握干部工作主導權、提振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的必要手段。
黨員干部的政治品格關乎一個政黨的性質,是其先進與否的重要標志。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從信念、責任和底線三個層面筑牢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品格,就是要夯實理想信念之基,鍛造責任擔當之魂,繃緊倫理底線之弦,以忠誠、務實、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使我們黨在新時代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
黨員干部家風建設已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這既與家風建設中蘊含的立德修身、勤儉廉潔、重教尚學等內容有關,也是由家風建設對于全面從嚴治黨所起的制度保障、時間空間拓展、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等作用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可通過制度建設、教育培養、實踐自覺、媒體助力等途徑構建黨員干部家風建設新格局。
強軍夢是國家夢,更是民族夢。隨著我國海外駐軍的拓展和全球戰略的實施,軍隊年輕軍事干部的素質和知識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時期,我軍更需要不斷培養政治忠誠、勇于創新、品質優秀的年輕軍事干部。
基層干部作為國家政策執行者,承擔著鄉村振興的歷史重任?;鶎痈刹渴青l村發展的驅動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從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扎根”鄉村、“深入”鄉村,明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性,克服工作中的艱難險阻,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好鄉村振興工作的“領路人”。
法治關系是政商關系的本質,政商關系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由法治化的程度來決定。我們應積極構建健康的政商關系法治體系,推動政商關系依法治理,為政商關系互動提供保障,促進新型政商關系的法治化建設。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解決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農村家庭人倫關系問題,一方面,要放寬城鎮落戶條件,真正保護進城務工經商鄉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從源頭上避免農村留守群體的產生,維護農村家庭正常的人倫關系。
一些地方基層治理中存在“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現象,究其根源,主要是訴求渠道不暢通,基層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不足,社會治理體系不健全,社會輿論監督不完善,考核和問責機制存在缺陷等。應多措并舉,從源頭上破解“恐鬧癥”。
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舉”的社會風險防控體系,在基本方式上完成從傳統方式向“傳統方式+智慧治理”的轉變,努力實現“大平安”的目標。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解決我國社會治安問題、建設平安中國的根本途徑,是關系著千家萬戶平安、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為解決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法律不健全、群眾法治意識淡薄和農村社會治安防控能力減弱等問題,我們需要聯系地方實際,完善農村相關法律、深化農民自治、深化涉農綜合執法改革,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氛圍。
新媒體的興起為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認知,有利于農村治理的共享共建。但當前,農民利用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非理性、無序性的弊端逐漸凸顯。將新媒體有效“嵌入”農村基層治理,需要從新媒體、政府、農民三個層面打好“組合拳”,發揮出新媒體利民便民的優勢。
作為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村民自治為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利于農村治理法治化建設的問題,亟待我們破解。提升農村自治水平,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建設,避免公權力的不當干預,提高民眾參與村民自治和村務管理的能力。
采用外部性理論,能夠更好地從經濟學的視角理解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政策,并在外部性內部化的基本思路指引下,通過“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流轉收益分配”凸顯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中的收益權能,通過“完善閑置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制度”保障宅基地的農戶資格權,通過“增設宅基地租賃權”適當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當前,我國已由鄉土中國時代進入城鄉中國時代。進入城鄉中國時代,只有促進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城鄉融合,才能實現產村融合。工商資本下鄉對城鄉中國時代社會的發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促進了由城市到鄉村的要素流動,另一方面也可能侵蝕國家目標和農民利益。因此,我們要通過農村的再組織化,使鄉村社會與工商資本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保護農民權益,增強農民主體性,推動鄉村自主發展。
國有企業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促進自身做強做優做大,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特別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擔起時代大任。
“一帶一路”與美麗中國建設之間具有高度的價值一致性,同時,“一帶一路”為美麗中國建設帶來良好的機遇。然而,當下全球環境資源使用與保護之間、生態區域合作與“逆全球化”思想之間面臨一定的沖突與碰撞,因此強化生態治理國際合作、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引入互聯網多方聯動和統籌規劃,成為“一帶一路”與美麗中國建設相融合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隨著我國資源環境保護形勢的日益嚴峻,中央政府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踐行這一理念,政府采取堅持市場導向、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補貼政策、推動稅制改革、重視國際貿易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而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農業的關鍵;重視人才,就是重視農業的未來。我們要加大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大力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大學生群體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促進大學生成功創業離不開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各級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及各大高校需配套詳細措施、落實政策要求、協調具體工作,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創業改革的巨大合力,以喚醒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破解大學生創業難題。
高校創業教育與眾創空間在不斷發展和相互適應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協同發展的基本特征、理念導向、基礎和動力,具備了協同發展的可行性。二者的協同發展是一個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主體之間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相互協調與支持,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統合作機制,其中包括理念協同機制、組織保障機制、資源整合機制以及環境驅動機制。
投身基層、扎根基層,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選擇的重要方向。大學生選擇到基層就業,不僅能夠幫助其拓展視野、加強歷練,也能夠為我國基層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新時代,我們要深入研究當前影響大學生基層就業選擇的因素,幫助大學生群體更好地開展基層就業選擇與實踐。
從馬克思這位共產黨的理論與事業的奠基人那里,可以看出共產黨人的事業是充滿感情的、充滿“溫度”的事業。中國共產黨人絕對不是敵對勢力污蔑的那樣“青面獠牙”,而是對國家、民族、人民有著赤誠的深厚感情。共產黨人心系群眾,扶貧攻堅,為人民排憂解難,在民生工作中,共產黨人展現出無微不至的溫暖;在原則問題上,共產黨人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但這并非不講究階級友誼和組織團結,反而用嚴明的紀律展示出共產黨人負責任的態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茖W闡釋這一判斷,就要聯系我國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探索與成就,聯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道路探索、世界社會主義等分析視角。
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哲學,主體性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和基礎環節,主體性思想在認識論、歷史觀和本體論上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對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發揮青年主體性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價值的實現途徑,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活化,要以現實生活為載體構建大眾傳播平臺,引導大眾掌握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將哲學理論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審視生活。
中國脫貧攻堅工作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中國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在理論上拓展了社會主義制度、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三者與反貧困的關系;在實踐上則提出了精準扶貧,扶真貧、真扶貧,統籌規劃,發揮合力,持續施策,開拓了反貧困工作的有效路徑。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要求生態治理工作應允許人民群眾參與其中。人民群眾既要作為生態治理的參與者,又要成為生態治理的評估者。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找到了平衡點,讓兩者統一起來,更符合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社會實踐的理論升華,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進程密切相關,如果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實踐進行分割,其哲學體系就沒有了社會基礎,經濟社會生活也會缺乏正確理論引導。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從而指導生活,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難民危機的爆發持續難消,以及“逆全球化”潮流遍襲歐洲,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歐洲人曾經引以為傲的民族國家體系具有與生俱來的缺陷?!澳嫒蚧辈⒎菤W洲民族國家應對難民危機的理性選擇,通過“逆全球化”應對難民危機,有似“己矛”與“己盾”之戰。
當前歐洲雖然出現了諸多具有“逆全球化”特征的現象,但從意識形態層面看,“逆全球化”還沒有成為歐洲的主流;從政策層面看,歐洲還沒有明確地以“逆全球化”為目標;從社會層面看,“逆全球化”思潮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社會運動。因而可以說,歐洲的“逆全球化”還屬于弱表現的“逆全球化”,其影響較為有限。
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核心,對公民基本生活至關重要。瑞典的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模式強調政府的作用,通過高稅率實現高福利,以富補貧;美國的市場主導型養老保險模式通過三個層面的養老保障計劃,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新加坡的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險模式強調個人能動作用的發揮,鼓勵個人依靠儲蓄和勞動解決養老問題。
把“育新人”作為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職責,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所在,也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育新人”的重點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關鍵主體是青少年,主要方法是熏陶養成。
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元化的、務實的,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當前,一些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模式單一、缺乏主體性、教育理念與生活脫節等問題,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需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實現全面、全方位育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現了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面對新的挑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革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內容與方法、優化傳播路徑,健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體系,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主體性、實效性和導向性。
微媒體的快速發展既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要用好微媒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養,做好校園微媒體網絡文化建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時代的話語權,堅持“線上”和“線下”教育的有機結合,共同助力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在青少年德育建設中,學校要善于尋找新的切入點,以道德模范為導向,推進青少年德育建設。要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構建以家庭德育為基礎、學校德育為主體、社會德育為依托的新德育體系,為青少年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質的提升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誠信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品德修養和處世哲學。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無論是對其個人的成長還是對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我們應以傳統文化為基石,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旗幟,把誠信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實踐中,著力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
安徽省話劇院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完成了大型史詩情景話劇《脊梁》這部洋溢著新時代昂揚激情的劇作。該劇場面宏闊雄壯,令人鼓舞,催人振奮,是一部難得的主旋律舞臺藝術作品?!都沽骸穭撟鲿r間雖短,仍取得成功,這歸因于以下幾點: 一是它的史詩品格。全劇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人民、立足于發展的百年奮斗史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讓觀眾充分體會到中國...
《脊梁》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為主線,用藝術形式展現了黨的發展歷程,表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本人觀看后深切感受到該劇政治站位高,史實把握準,藝術呈現好,是一部優秀的大型史詩情景話劇。 該劇突出了黨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脊梁的歷史和時代主題?!都沽骸酚盟膫€篇章,歷史地呈現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革命...
《脊梁》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方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就藝術特色來說,該劇主要有如下突出表現: 一是歷史意識和時代精神相交織,唱響主旋律,激發中國力量?!都沽骸烦尸F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的重大事件和悲歡離合的命運,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譜寫的中華民族新史詩。 二是人物群像掃描與典型形象刻畫相結合,呈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彰顯了共...
看了安徽省話劇院的大型史詩情景話劇《脊梁》,有三點感受很深。 第一,《脊梁》在形式上突破了室內情景劇小故事、小情懷、以娛樂為目的表現形式,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百年奮斗史為題材,展現出一種宏大的情懷。 第二,《脊梁》主題鮮明,表現技法獨特,實現了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我國著名劇作家、戲曲理論家范鈞宏強調,完整的戲曲應該包括故事情節和與之相應的技術安...
手機和網絡科技的發展不但激活了每個人自然存在的多面性,而且將這種多面性推到了某種極致?!笆謾C族群”所呈現出的多面性特質,不但重構了一種新型社會關系,而且也帶來了一些于人之身心健康不利的負面影響。對此,我們要引導“手機族群”趨利避害,打破多面性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人際交往成本,實現和諧溝通的目標。
作為信息化社會中的組成部分,“手機族群”不僅是網絡化生活的存在標志,也是一道泛在化發展的文化景觀,從中折射出社會進步和高效“利我”的技術文明。當前,面對社會中相互交織的正負能量,“手機族群”應當成為科技向善的主導動力,以智慧主體的姿態,讓善意、善利普惠大眾,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工作,并立足現階段基本國情,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構建文化強國,要打造文化強國的標識,引領文化強國建設熱潮,帶動作品熱、語言熱、傳統節日熱,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
當前大學生群體存在對傳統文化認知不夠、對革命文化認識片面、對先進文化關注不足、對西方文化盲目認同等文化自信缺失的現象。從講好華夏文明故事、紅色革命故事、改革開放故事、中西差異故事出發,有利于彌補這些缺失。而搭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臺”、磨礪講好中國故事的“術”、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則是講好故事的必備條件。
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面臨著一些困境和挑戰,主要表現為國民文化自信的缺失、傳統文化的國際認同受阻、文化輸出的內容和形式單一。要想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必須要結合當下的時代需求,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際認同、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當前,我國的文化消費質量依然偏低,文化消費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對此,我們需要從需求方、供給方、引導方、協調方四大方面入手,擴大文化消費需求、增強文化消費供給、合理監管文化消費市場、優化營商環境,從而提升文化消費質量。
偷漏稅古來有之,是一種不良的經濟行為,為了減少或免予交稅,不同的社會群體會采取不同的偷漏稅措施。歷代王朝主要通過加強財政制度建設,防范偷漏稅的發生,并對偷逃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同時,統治者也努力尋找“國富”與“民強”之間的平衡點,避免與民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