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敗斗爭與市場經濟考驗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著力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調查時間:2017年2月23日至3月16日。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 問卷樣本:通過紙質問卷調查和電子問卷推送進行問卷發放,共回收有效樣本38790份,有效回收率98.6%。從受訪者日常居住地看,直轄市占26.4%,省會城市占35.3%,區縣(包括縣級市)占29.4%,鄉鎮、村占8.9%。 訪談對象:近60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各級各地黨政干部,以及媒體和企業家代表等。
面對世界性腐敗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反腐創新上作出巨大貢獻。這主要表現在科學化與人性化的有機結合:以辯證思維推動科學反腐、用系統思想建構結構反腐、靠落到實處進行精準反腐、據以情化育創建形象反腐。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也將反腐倡廉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以及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提出反腐必須做到“零容忍”“無禁區”“不留死角”“全覆蓋”的立場和要求。目前,反腐全覆蓋的大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全面從嚴治黨要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既要努力做到標本兼治,又要做到統籌兼顧,還要堅持“頂層設計”。只有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才能上行下效,帶動和領導全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一個領導干部如果腐敗變質,就可能影響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風氣,就可能使更大范圍的群眾對我們黨有意見。因此,黨要管黨,首先要管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管不住、治理不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后果不堪設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想腐的教育機制逐步建立起來并有效運行,這三把鋒刀利劍或三道銅墻鐵壁使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在反腐敗理論建設方面最為矚目的一大成果就是以全面從嚴治黨來遏制腐敗現象。全面從嚴治黨,既要“全面”,也要“從嚴”,同時也要“嚴”中有“愛”,重視對干部的教育,探索建立容錯糾錯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腐敗治理成效顯著。這已是有目共睹,更是國內國際的共識。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高層態度堅決、敢于擔當;紀檢監察銳意改革、職責強化;建章立制、標本兼治;上下同心、社會共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探索中,我們黨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的認識和行之有效的經驗。這就意味著,只有站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完善,以及為世界提供反腐敗的中國方案的高度,才能進一步增強將反腐敗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當前反腐敗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已初步實現,但在未來的反腐敗進程中,還將面對一些嚴峻的挑戰。從初步實現不敢腐到完全實現不敢腐的過程中,有兩大挑戰,分別是:深化反腐敗體制機制改革直至改革到位的挑戰,以及清除腐敗“存量”的挑戰。而在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的過程中,也會面對兩個主要的挑戰,分別是:改革我國權力制度體系的挑戰,以及建設激勵導向的基礎性制度的挑戰。
“反腐敗壓倒性態勢”所開拓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局面,厚植了執政黨的民意基礎,提升了國家的治理水平,充實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未來,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依靠人民群眾,進一步完善法治化制度反腐,“反腐敗壓倒性態勢”才能得到持續鞏固,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
回顧四年多來的反腐敗歷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的政治保證;黨心民心所向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強大社會基礎;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政治決心和有效戰略舉措是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態勢的重要保障。標本兼治戰略思路筑牢反腐實踐根基 ,有效戰略舉措保障反腐實踐成效。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建設,并且在理論和實踐上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反腐敗視作攸關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高度重視,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變質分子,并夯實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大力加強反腐敗制度建設。
要廉政,成為人民群眾擁護的執政黨,就必須反腐敗;不反腐難以廉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國古代建立了一套反腐敗的監察體系:重視監察機構的相對獨立,實行分級監察;嚴格規范選官權,注重各級官員尤其是監察官的品行和修養;不斷強化監察法制建設等。這在傳統社會的反腐倡廉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我們今天反腐敗機制的構建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理論資源。
利益集團具有實現集團(含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所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回報,利益集團獲利形式的隱秘性和偽合法性,以及一些領導干部自身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底線”意識不強、對公權力邊界認識模糊等問題,這些都是利益集團圍獵領導干部的重要原因。領導干部被利益集團“圍獵”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對此必須加以警惕。
企業和利益集團對領導干部的“權力圍獵”是一項治國理政的世界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為有效防止“權力圍獵”現象指明了方向。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權力配置與運行機制,也有助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以治標為主轉向標本兼治,從而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與經濟生態。
有效解決鄉鎮干部工作動力不足的問題,應改善工作條件、合理增加工資補貼、有效拓寬晉升渠道、扎實抓好教育培訓工作、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惟有全面、系統、制度化地推進這五項工作,才能提升鄉鎮干部工作動力。
基層公務員是公務員隊伍的主體,直接為群眾提供公共服務,因此基層公務員的職業道德水平代表著政府的形象,對全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針對當前基層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應該通過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教育培訓實效、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等途徑,來加強基層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實踐,而要使它成為公民自覺接受和遵從的價值觀,更需要培育。通過宣傳、引導和公民的道德實踐體認,讓公民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獨特的魅力,從而在內心深處對它產生一種認同。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道德力量。
閱讀書籍是人類傳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倡導全民閱讀不僅能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對于國家、社會的發展也有著深遠意義。當下,“倡導全民閱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全民閱讀,構建學習型社會,需要政府在全民閱讀中發揮責任主體的作用,更需要政府、家庭以及個體的多方參與來共同實現。
我國目前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存在城鄉分割、“三保”分立,以及醫療保障與醫療服務發展不平衡等缺陷,為此,應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的醫療保障制度,提高醫保的公平性,適應人口的流動性,增強醫保的可持續性。
作為社會保障體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醫療保險制度不僅要為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提供保障,也肩負著國民收入再分配和社會穩定的重任。目前,我國要加速醫療保險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醫保監管網絡資訊平臺的創建工作,整合現行不同制度,完善制度設計和配套措施,爭取早日實現全民醫保的宏偉目標。
“醫養結合”是解決我國當前醫養分離,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重要措施。作為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過程,在其建設過程中面臨著目標、信息溝通、規范制度方面的問題,需要從規范權責體系、完善政策制度、健全運行網絡方面,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建設。
當前,資金瓶頸制約了民營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與此同時,民營養老機構又難以借助有效的融資來滿足自身發展的資金需要。為切實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我國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破除其資金瓶頸。
機構養老在我國養老體系中起到支撐作用,目前我國機構養老面臨財政資金投入不足、負債經營、缺乏專業化養老服務的困境,應加大政府對機構養老的財政投入、構建雙紅利導向型社會企業發展模式、加強養老機構管理規范化,為老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為社會減輕養老負擔。
在我國社區服務發展改革過程中,社區治理范式逐步取代政府范式與市場范式而成為一種主流范式。在社區服務范式的演變過程中,社區服務福利化也進一步得到國家重視,不斷形成“福利治理”的新道路。
隨著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深入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組織內部條件、外界環境以及同類組織的示范效應作為動因,出現了從營利到治理的發展趨向。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條件、有能力通過其多元化發展趨向的調整,為鄉村治理帶來客觀的現實價值和新的提升機遇,在組織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促進鄉村社會的善治。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與時俱進的民生思想品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以“親民、為民、利民”的執政理念,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的引領下,追求大民生格局,必將推動民生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TPP協議的文本雖然目前難以生效,但它作為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協定模板,仍會對今后的國際經貿規則走向產生深遠影響。中國的自貿區戰略已經明確,以周邊地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在積極參與多邊談判的同時,穩步推進自貿區談判,將有助于提高亞洲區域價值鏈的整體水平。
造成全球貿易增長乏力和增速低于全球經濟增長的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又有結構性因素。未來幾年中國對外貿易恐怕仍將維持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希望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或2012年前的高速增長勢頭的可能性不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金融業“走出去”,表現出突破性增長與瓶頸約束共存的特征。在新時期,開放發展理念成為指引我國金融業“走出去”的重要戰略理念。以此理念為指導,積極處理好“四大關系”和做好“三大改革”,才能使我國金融業走上科學的發展路徑。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應加快實施傳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資本可以為協同發展戰略的落實提供重要保證,而且有利于縮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是推動區域合作走向深入的動力。京津冀區域社會資本存量豐富,但目前對社會資本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京津冀區域可以通過挖掘共同文化資源、鼓勵社會組織的跨區域流動等多種措施,來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
當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表現出速度減緩、郊區機動化、人口老齡化、低碳壓力加大、住房需求降低等特征。因此,我們要站在新的戰略高度,走“深度城鎮化”道路,在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建設綠色交通、改革保障房機制和建設智慧城鎮等方面做出探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當前,我國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發展失衡,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這主要是受長期以來城鄉二元土地制度、二元戶籍制度和不徹底的分稅制改革等因素的影響。要有序促進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就要“對癥下藥”,加快推進戶籍、土地、稅制等相關制度改革,同時也要在此基礎上挖掘更多釋放人口城鎮化空間的措施。
城鎮化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載體和生活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然之路。應把握城鎮化的歷史發展規律,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英國脫歐,暴露了歐盟一直試圖掩蓋的問題與挑戰。今天的歐盟,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所面臨的挑戰要比它成立之初更加艱巨。歐盟不再需要承受繼續擴大的任務,歐盟需要回縮,需要重新制定考核成員國的標準,在自愿共識的基礎上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西方脫離群眾、脫離現實、脫離世界,是造成種種政治亂象的根源。脫離群眾,助長了民粹主義盛行;脫離現實,助長了保守主義盛行;脫離世界,助長了民族主義盛行。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無法繼續,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正在終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借助科學的方法論,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在充分考量中國社會實際的基礎上,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致性,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與人文價值,從根本上增強人民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實現理論對于實踐規范的推動作用。
新儒學在繼承傳統儒學精華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現代的民主、自由、公平等積極元素,更加適合黨在新時期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契合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融入新儒學,推動馬克思主義由革命哲學向建設哲學轉型,需要尋找二者的契合點,發揮當代儒商、循吏、賢士的示范引領作用。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的盛行促使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為廣大國人所接受,是因其與中國文化有很多契合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離不開其與中國文化的日漸靠攏和融合,中國文化的本位性日益凸顯,漸成趨勢。以中國文化為本位,吸納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既保留中國文化基因又適合現代社會的新型文化,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席卷國家和民族的時代背景下,以自由觀輸出為前鋒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越來越隱蔽化、全面化、精細化、尖銳化,所導致的社會結果也越來越嚴重。針對新自由主義的滲透,必須充分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重要現實意義,加強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傳播,用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武裝人民群眾,自覺抵御新自由主義的滲透與侵蝕。
馬克思以實踐唯物主義為基礎,論述了科技的本質、功能、價值等內容。堅持馬克思科技價值思想,就要遵循以人為本理念,重視科技的人文價值、精神意義、社會效果和生態效應,擺脫和超越關于科技的單純功利性的思維定勢,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東歐社會主義改革失敗的原因是較為復雜的,但簡要地來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斯大林強加給東歐的僵化模式過于強大,對東歐社會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毀滅性的負面影響。其二,是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重要性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是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科學定位。認清意識形態工作在整個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意識形態建設工作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通過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在意識形態領域形成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良好局面,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工作輝煌成果的重要體現。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事關國家未來的前途和命運。
新形勢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我們需要踐行“四個自信”,打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市場價值難以兼顧、不可兼得的迷思;著力解決意識形態領域中“生產供給”這一薄弱環節;充分利用新媒體正向力,解決好“正面發聲”的充分供給問題。
新媒體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它產生了一些網絡道德問題,成為某些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媒介,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模式和傳播者權威受到挑戰。同時,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移動性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內容創新、傳播創新,提供了巨大機遇。思政工作要抓住這個機遇,進行創新升級。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改革提供了可行性發展平臺。因此,高校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渠道,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環境,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紅色網站作為紅色文化的宣講平臺,在思想引導、輿論調控和情緒疏導中具有先天優勢。積極利用紅色網站的這種優勢,既有利于紅色網站的長遠發展,也有利于對社會大眾進行正確引導,為社會注入正能量。
當今時代,“跨文化”成了一種最具時代特點的文化語境和思維方式。對全球傳播宏觀語境給予全面、準確的審視,掌握全球傳播語境下的價值格局和文化權力結構,成為破解中國文化與價值傳播語境難題的關鍵。我們不僅需要把握復雜世界的價值和文化權力格局,也需要在理論上尋求突破,構建富有成效的中國價值傳播戰略框架。
由黨和政府出面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頂層設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義。當前社會上對中華傳統文化還有一些認識誤區,需要政府出面澄清;近年來興起的傳統文化熱,存在一些亂象,需要政府加以整頓;文化建設中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以及過度市場化傾向,也需要政府進行糾正。
習近平總書記從文化本質與自信主體兩重維度對文化自信的內在意蘊進行闡釋,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價值觀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強化文化自信的主體性力量,滌蕩錯誤意識形態思潮,捍衛文化安全,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文化市場的繁榮為群眾帶來了大量的文化產品,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濫造、帶有濃重商業化和娛樂化氣息的產品,這些對于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無裨益。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踐行“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的精神,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交流平臺、培養專門人才、加大文化投入,成為積極培育文化精品、保障群眾權益的重要路徑。
“互聯網+”為高校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建構與優化不僅是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還關系到未來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高校應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充分利用新型網絡平臺,幫助大學生建構積極健康的文化價值觀。
意大利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通過深入了解意大利遺產保護的各個環節可知,嚴密的組織機構、詳盡的法律法規、有利的經濟政策、科學的保護思想、廣泛的公眾參與,以及先進的保護技術,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元朝對中國的統一,促進了全國范圍內的和平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走向。元朝把草原游牧制度中的分封制等相關制度與漢地固有的中央集權制緊密結合,以此來強化官僚君主制下的政治運行程序。其行省制度使邊遠地區與中央的聯系大大加強,有利于鞏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