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應加快實施傳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區域經濟結構 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區域經濟增速放緩成為常態,增速換擋將成為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長期主題。那么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經濟新常態,并且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過程中又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區域經濟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發展不均衡、資源重新配置、缺乏創新支撐、受到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的制約等主要問題
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顯現。“東強西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調整與之相配套的發展戰略,著力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發展理論分析,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表現為:中西部地區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并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還在東部地區,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東部地區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會逐步下降,中西部地區成為未來經濟發展中的中堅力量是一種趨勢。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世界各國的產業都將面臨重構,生產資料等要素在全球范圍進行重新配置。一方面,跨國公司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換更加便捷。通過網絡,可以有效整合資源,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促進虛擬制造和虛擬設計的發展。隨著電子商務的逐步興起,企業與客戶間的溝通可以借助網絡來實現,對于產品營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這對傳統的經營方式和以往的經濟運行方式都產生了較大沖擊。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源配置中還需加強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
原有的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實施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并且成功地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國際產業分工之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隨著世界經濟格局變化,這種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也面臨新的挑戰。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后,沿海地區的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作用進一步顯現,外貿出口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而倍受重視。但是,應該看到經濟如果過分依賴出口,就會產生巨大的風險。尤其是對于企業,出口和創新都需要投入成本,但國家政策性支持和龐大的國際市場需求促使企業更加傾向于選擇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而忽視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這使得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缺乏創新支撐。
經濟發展受到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的制約。一直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較高速度的增長,但是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也日益顯現。經濟發展過程中正遇到土地供應量減少、能源供應不足等問題,并且隨著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現有的發展方式亟待轉型。據相關統計,在全國范圍內土地沙漠化問題比較嚴重,有約17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出現了沙漠化現象,全國湖泊總面積較1950年減少了近2萬平方公里,著名的三江平原濕地有80%變成了陸地,生態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國際上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等,也對發展中國家的節能減排問題做出要求。可以說,在環境和資源保護問題上,我們面臨著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進入“十三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新型城市化必須選擇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的發展之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工業化要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實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的要求。這對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結構、轉變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要把解決好區域間差距問題作為首要任務。現階段,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明顯,即使是在一個省的幾個地區之間,也有明顯的發展不均衡現象存在。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這種問題在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也都曾出現過,并且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這主要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同區域的生產要素、經濟基礎和市場發展速度不同,加之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重點不同,加大了這種不均衡現象出現的頻率。客觀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勞動力資源和資本在區域間形成流動,從而達到區域分工優勢互補的目的,進一步提高社會宏觀經濟的效率。但是,當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達到一定程度或者民生事業發展產生較大差距時,就會造成基尼系數過大,影響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
加快實施傳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一是加快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改造傳統優勢產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加工貿易企業出口額大幅萎縮,特別是對廣東等沿海省份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企業沖擊較大。由于這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在業務量劇減的情況下很難及時轉型發展。透過危機,可以看出傳統優勢產業企業必須未雨綢繆,積極提高產品技術和質量,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改變單純的加工、生產、銷售模式,增加科技創造優勢。二是加快產業內部的組織結構調整,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要加快企業的兼并重組步伐,引導優勢企業實現強強聯合,培育和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要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構建現代企業經營模式。要鼓勵中小企業創業和科技創新,形成技術優勢。要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業相互補充的產業組織體系,有針對性地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盡快建立起現代產業格局。三是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打造發展新優勢。要鼓勵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和生產工藝改造,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科技含量,開發適銷對路的高附加值產品。要加強產品質量和安全管理,從國家層面規范和健全企業產品售后服務監管體系。圍繞“中國制造2025”,全面提升中國制造產品的品牌價值和創新能力,積極培育和發展一批大型出口企業和品牌商品,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從增長速度轉到注重質量與速度的協調統一上來,經濟增長方式轉為集約型。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生產要素利用率,不能單純地增加生產要素數量。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增強企業創新能力。要圍繞深化改革,鼓勵企業立足市場需求開展產品和技術研發,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其次,要扶持在核心技術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技術和應用的自主研發能力。再次,要積極培育新興科技型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大政策性資金投入,搭建區域科技創新平臺。最后,發揮人才支撐作用,積極引進創新型人才。要努力營造人文環境和發展環境,消除區域間人才流動障礙,在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作者分別為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新疆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西部大開發時期新疆中小企業商業信用發展研究”(項目編號:71262014/G02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林平凡:《新常態下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培育》,《新經濟》,2015年第3期。
②張暉:《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區域科學發展》,《區域經濟評論》,2014年第6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