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俊偉
編者按: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推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行動指南。為了推動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學習和宣傳,人民論壇網將連續刊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俊偉研究員撰寫的系列解讀文章,從多個側面解讀和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今天,我們推出第十篇——《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的工作方法》。
2015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這樣要求全黨同志,更是身體力行的表率。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從頭到尾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閃耀著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光輝。
一、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理論根源。早在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就明確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習近平總書記也明確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歷程,可以發現他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工作崗位,他都要密集開展調查研究,快速了解地方情況、快速進入領導角色;即便在日常工作期間,面對新情況、新挑戰,他也要帶著問題深入基層調研,通過歸納好的經驗和做法,提煉新的理論和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例如,在河北正定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和縣委班子一道,開展了發展思路的大討論,集思廣益,統一思想,確立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打入石市、擠進京津、咬住晉蒙、沖向全國”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半城郊型經濟”;在福州工作期間,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3820”工程、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等戰略思路,明確了城市“東進南下”發展的戰略方向;在浙江工作期間,基于對浙江省八個方面優勢的精準把握提出“八八戰略”,引領浙江經濟轉型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基于“三期疊加”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應對策略;聚焦困擾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改革任務;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也是堅定“四個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堅定“四個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實踐角度看,也正是由于始終扎根中國,堅持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道路,才有效抵御了“私有化”、“全盤西化”等思潮的侵蝕,避免了在改革發展中犯下顛覆性錯誤。
二、堅持兩點論、重點論,全面地、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問題
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法則。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導致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關系,就是事物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在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占據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又規定著事物的性質;矛盾雙方既同一又斗爭,相互轉化,決定著事物的發展方向。在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同志系統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抗日戰爭,系統闡述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必然屬于中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發動人民戰爭是取得勝利的根本條件和基本保證的內在邏輯。《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綱領性文獻,同時也是系統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經典文獻。習近平在寧德時就明確提出,寧德要以“擺脫貧困”為工作主線,提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辯證法,堅定依托艱苦奮斗擺脫貧困的信心和勇氣;然后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當然,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當地干部群眾還必須發揚“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精神,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辯證法的運用;新發展理念的實施,離不開辯證法的指導。”要“用好辯證法,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行科學設計和施工。”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處處都貫穿著唯物辯證法全面地、辯證地、歷史地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具體如:
經濟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子系統一道,共同構成復雜的社會生活系統。因此,經濟離不開政治,政治也離不開經濟;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視角下規劃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同時也要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帶動作用;深化市場經濟改革,不僅要完善“看不見的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還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彌補市場失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后地區也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及要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經濟學上的世界難題等。
在推進工作落實的過程中,習近平有很強的大局意識,他強調,必須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自覺從大局看問題,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定位、擺布,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圍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從中央層面來說,要從規劃設計、宏觀指導、政策法律、財政投入、工作安排等方面對全黨全國作出指導,抓好關鍵環節,通過重點突破帶動貫徹新發展理念整體水平提升,從全局上不斷提高全黨全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各部門既要按照自身職責抓好新發展理念涉及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也要綜合考慮本部門工作對全黨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作用和影響。各地區則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可能,既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項來重點推進,不能脫離實際硬干,更不要為了出政績不顧條件什么都想干。從而進一步明確了中央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職責,為發揮整體優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牢牢抓住關鍵環節和關鍵少數,也是習近平推進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這不僅體現在從中央政治局開始,身體力行貫徹“八項規定”,嚴肅黨紀政紀,帶動政風社會風氣好轉上;也體現在高度重視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自覺和工作能力上。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在各種重大斗爭中,我們要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堅持斗爭過程和斗爭實效相統一。這些對推動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充分發揮理論創新的引領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同時也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主干,兼收并蓄地吸收西方經濟學有關市場經濟的理論研究成果;必須善于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概括,并在此基礎上將之與過去的理論成果相綜合;必須善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進行探索和把握。
正像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顯著特點,就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回答中國發展的“時代之問”。“經濟新常態”理論的提出,是直面“三重疊加”開展理論思考的結果;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是針對“三期疊加”開出的綜合性應對方案。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不協調、不全面、不可持續問題,以及我國經濟社會出現的階段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進入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等。習近平經濟思想就是在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也正是在上述理論創新成果的引領下,我國有序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民生等各項工作,使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四、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早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習近平的經濟工作方法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在調動全社會積極性、激發增長潛力方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根本上回答了市場還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本質,就是賦予企業和家庭部門經濟自主權,由企業、家庭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從而為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的積極性,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開辟了廣闊的空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為創新創業活動創造了良好氛圍。我國法人單位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2019年我國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3%,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邁上新的臺階。上述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全社會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的結果。
把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有機結合起來,也體現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推進改革的基本思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改革措施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諸多領域。要想協調推進各領域改革,就必須加強對改革的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工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工作。為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后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成立,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各項工作。與此同時,“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許多時候要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到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因此,加強“頂層設計”并沒有否定“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否定基層探索和自發創新。把“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有機結合起來,統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有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積極性,凝聚全社會力量推進改革。
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是貫徹共享發展理念、落實“發展為了人民”的直接體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發展”的理念。共享發展是全民共享的發展、是全面共享的發展、是共建共享的發展、是漸進共享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從多方面著手改善民生,推動發展成果共享,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斷提高。具體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的就業,不斷增加居民收入;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事業,持續提高居民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推動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特定人群的生活;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適時提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等等。
五、堅持底線思維,“穩中求進”推進各項工作
改革、發展、穩定是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處理好的重要關系。改革調整利益關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發展帶來民生改善,使社會矛盾逐步化解,促進了社會穩定;而社會穩定反過來又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正是在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循環中,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得以持續推進,經濟社會面貌得以深刻變革,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以長期保持。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更需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以維持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動態循環。從國際經驗看,許多先行發展中國家在類似發展階段都因為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導致社會陷入動蕩、現代化進程受挫,最終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矛盾運動的新特點,多次強調在各項工作中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他還在國內外多種場合頻繁談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中求進”強調“穩”是前提,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和發展事業。在“穩中求進”思想指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主動出擊,積極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并在此過程中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彌補制度漏洞,為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方面承受能力,穩妥推進改革和發展各項工作,使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中高速”的較快發展。
六,以“無私無我”的精神扎實工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在改革、發展藍圖繪就、方針政策確定之后,剩下的就是把政策和行動方案落到實處了。早在寧德時期,習近平就號召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通過持續的努力改變當地的落后面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要有“釘釘子的精神”,他強調,“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天上也不會掉餡餅,只有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為此,黨員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長遠,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整體設計,隨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加強對改革的統籌、協調和督導工作,確保主要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完善工作機制、強化領導責任,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開展“精準扶貧”,在中華大地上一舉消滅“絕對貧困”;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行整體謀劃,根據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期發展目標對“十四五”時期進行規劃和設計,制定“十四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和主要政策措施,等等。
習近平經濟思想系列談
經濟大家談 | 從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到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