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之十七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周立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章指出,“‘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關鍵舉措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守好糧食安全底線,推進食物安全、保障食物主權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證糧食安全,是應對一切風險挑戰、實現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是我國長期的政策主張,但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將其強調為“底線”,還是第一次。2021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糧食持續豐收,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到2021年底,中國糧食產量實現“十八連豐”。這充分表明,中國糧食的數量安全已有了充分保障,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端牢我們的飯碗。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從“吃飽”到“吃好”、從米油面到肉蛋奶,中國人的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食物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態勢,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緊平衡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資源環境的約束也在不斷加劇。為了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就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回應國際上早已興起的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權話語,樹立起“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食物安全是狹義的糧食安全的升級版,至少包括了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權利安全。食物主權更加強調國家主權、人民主權和自然主權的多層次保障。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去全球化、地區沖突的三重沖擊下,新一輪全球食物危機已經到來,中國要做好長期性、戰略性預備。一方面,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由“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但“吃得健康”“吃得穩定”的食物安全問題,依然持續挑戰著中國人。面向整個21世紀,即便充足的食物供應為中國發展奇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保障食物安全的現實壓力絲毫未減。僅從單一的糧食生產視角,已不足以體現食物安全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基礎邏輯與特殊價值,需要引入食物安全、食物主權等食物治理新視角。另一方面,在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的進程中,中國已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逐漸由“配角”變為“主角”,這需要中國主動承擔起食物治理的國際責任。站在重要歷史關口,為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將食物主權引入到中國的政策視野中,以保障更長久、更全面、更可持續的食物安全。此外,我們對食物安全的討論要做到“兩個必須”。一是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主動回應由“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二是必須具備全球視野,積極回應全球對中國發展的關切。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建黨百年之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然而,要實現穩定脫貧、不再返貧,不僅需要攻堅戰,更需要持久戰,還需要持續推動“志智制立體扶貧”,增強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以不斷完善的社會扶貧網降低各類風險的沖擊。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提升內生動力(提志)、提升自身能力(提智)和提升制度環境(提制)三者的有機結合,以“志智雙提”為基礎,以“志智制綜合提升”為主要手段,將脫貧攻堅的陣地戰引向共同富裕的持久戰。“提志”就是提升思想、提升觀念、提升信心,幫助已經脫貧、但依然處在貧困線邊緣的群眾提升斗志和勇氣。“提智”就是提升知識、提升技術、開闊思路,幫助處在貧困線邊緣的群眾提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能力和素質。“提制”就是為防止返貧提供制度保障。
防止返貧要“提志”: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脫貧后致富的想法和決心。只有喚醒群眾的改變意愿,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由被動的政府扶貧轉變為主動的群眾脫貧,從而進一步邁向共同富裕。防止返貧要“提志”,就是要始終堅持鼓勵勞動、鼓勵就業、鼓勵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因此,需要持續采取各類政策措施提升易返貧人群的志氣,更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生活富裕。
防止返貧要“提智”: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知識更新和獲取的能力,或者沒有接受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貧困人群缺乏專門知識、沒有專有性人力資本,無法在競爭性的經濟活動中獲取收益。對此,要提升其脫貧致富的能力。只有通過智力扶貧、智力致富,幫助脆弱的脫貧人群提升能力,才能讓他們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永久脫貧。
防止返貧要“提制”: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達成“不返貧、能致富”的目標,需要綜合協調內生動力、自身能力、制度建設等手段。在資源短缺、脫貧全靠“托底”的地區,必須探索制度性解決之道。在具體做法上,可以結合農林產業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科技扶貧,發展以就地就近就業為主的轉移就業增收,讓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人口實現轉移就業。同時,可以提供更多生態公益崗位,通過購買服務、專項補助等方式,在易返貧的脆弱群眾中選擇一批能勝任崗位要求的,為其提供生態護林員、草管員、護漁員、護堤員等崗位。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發揮和提升制度效能,對于保障易返貧群眾的生活和提高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重要法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
經濟大家談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