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之十五
作者: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二級研究員 宋亞平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不僅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支撐我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一工業品制造大國,但是也呈現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平衡、健康、協調、持續發展,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與優惠政策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民、農村的支持與扶助。2月2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文件指出,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世界性的實踐充分證明,人類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因此,我們分析判斷“三農”工作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研究制訂有關宏觀政策,都應充分地承認和尊重這一重要的客觀依據。如果我們對形勢認識不清,方向把握不準,思想觀念墨守成規,不能與時俱進地創新,如果我們抓不住矛盾的要害,再多的投入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農業農村領域生產要素向城市日趨大規模的單向流動,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今日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與發展程度的不充分。要想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我們應該順勢而為,即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及其制度體系為突破口,及時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以實現農民市民化為具體目標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建設上來。重新評估農村的社會定位與功能作用,不斷釋放生態張力和文化價值,促進農業農村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為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新格局的形成與拓展開辟道路。
國家推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精髓,不是以歷史上某個階段的農業農村發展狀況為參照物,形成一種農業繁榮、農民富裕、農村進步為主要內涵的具體指標體系,而是面對日趨落后的傳統農村,通過一系列宏觀政策的科學調整和各個微觀領域的克難奮進,努力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滾滾潮流。因此,鄉村振興的核心追求和終極目標,就是要走上一條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之新路,譜寫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當然,這個宏偉目標需要我們通過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任務,我們必須認清當前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這個歷史大趨勢、時代大方向、社會大格局,正確分析、具體解剖、科學判斷我國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狀況、本質屬性、主要特征及其何去何從。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換觀念,審時度勢、因地制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下功夫,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上取得實效,在落實部署、見諸行動上取得實效,探索、謀劃、構建城鄉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和諧發展的新框架和新格局,以切實推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改造,農村產業的全面創新和農村社會的全面轉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
經濟大家談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