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改革沿著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路徑前行
——習近平系統改革—治理觀研究之五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總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經驗時指出,“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回顧四十年改革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成就,我們清晰看到,改革正沿著從零敲碎打到系統整合、從局部發力到整體推進、從離散修補到協同集成的路徑闊步前行、縱深推進。不僅改革的動力越來越強勁、活力越來越充沛、路子越走越寬廣,而且改革的目標更加明晰、思路更加科學、舉措更加務實有效,充分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一、科學謀劃:增強改革的系統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40年的風雨兼程,艱辛探索,改革從“摸著石頭過河”的基層實踐進入到系統謀劃的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一路走來猶如驚濤拍岸,基層探索闖出新天地,又似風鵬正舉,科學謀劃更上一層樓。改革承前啟后、守正出新,目標方向更加明確,價值取向更加鮮明,藍圖壁畫更加完善,布局結構更加合理,各項改革舉措和政策系統整合、配套推出、深入實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
1、舉旗定向堅守改革正道。旗幟引領方向,道路關乎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也是改革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和原則。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國的改革始終是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展開的。我們只有矢志不渝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指導改革實踐,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保持政治定力,才能順利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黨的領導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保證,我國的改革發展之路始終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只有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2、圍繞中心激發改革活力。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國的改革之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我們只有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進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激發全社會改革活力,把改革的含金量充分體現出來;只有“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改革的磅礴力量。
3、聚焦目標加強頂層設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新時代,各項改革任務、制度建設都應向這一總目標聚焦。我們只有緊緊圍繞這個總目標找準改革定位,加強頂層設計,深入研究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科學論證各項改革舉措的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為全面推進改革謀劃總體思路,繪制藍圖框架,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才能正確引領改革這艘航船乘風破浪前行;只有把各項改革置于總目標導向下科學謀劃、系統設計,正確處理好改革系統中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以及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煉優化的方案,選擇可行的路徑,推出有效的舉措,才能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實施。
4、立柱架梁建構主體框架。“柱立則墻固,梁橫則屋成”。隨著改革的步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臺的強基固本階段進入到立柱架梁的系統建構階段,改革的主體框架日漸清晰。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強對各領域改革的全面評估,堅持問題導向,把各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明確標注出來,排出優先順序,重點推進,發揮好支撐作用。”“立柱架梁”既體現了改革的系統建構性,也標注著改革系統的成熟度,注重的是改革的內在關系和結構優化。它要求我們從改革諸要素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出發,統籌考慮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的相關性,科學設計它們之間的耦合、銜接和互補機制,合理布局“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框架,積極構建要素支撐、環節貫通、層次銜接、領域聯動的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
二、統攬全局:增強改革的整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強調對于“關系全局的改革,特別是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要統一行動,任何時候不能放松、不能滯后。”40年的磅礴前行,百舸爭流,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六大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改革擊楫中流、開拓實踐,大局觀不斷增強,視野更加開闊,站位更加高遠,格局更加寬大,改革的整體性日益提升,總體效應更加明顯。
1、全面發力統籌推進改革。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面臨的問題千頭萬緒,關系錯綜復雜,利益相互交織,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過去單項突破或局部突進的改革方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要求,必須樹立大局意識,強化整體思維。既要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全面部署,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又要按照改革的總體要求,把各領域各方面的具體改革置于總體部署之中,在整體布局中優化資源、統籌推進。當然,全面發力不是平均用力、齊頭并進,而是著眼大局、抓住根本,在關系改革全局的主戰場上集中力量、統一部署,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盤,努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合力。
2、多點突破精準推進改革。習近平同志指出:“面對改革的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要牽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領域、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改革是一場攻堅戰,面對的是深層糾結的體制弊端、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和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籬,必須找準突破口和關節點,在重要領域集中發力、多點突破、精準推進,明確主攻方向,解決突出問題,形成改革優勢,牽引帶動其他改革;在關鍵環節打通瓶頸,補短板強弱項,破頑瘴除痼疾,攻險關解難題,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當然,多點突破不是不分主次大小、輕重緩急,而是堅持辯證思維,從分析解決主要矛盾入手,認清各領域改革的主次、內外關系,分清各項改革舉措的大小、難易程度,區別輕重緩急,協調有序推進改革,積極開創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3、蹄疾步穩縱深推進改革。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蹄疾與步穩、漸進與突破,是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體現了改革的過程和方式,考量著改革的質量和成效。改革作為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發展過程,本身就是漸進與突破的辯證統一體。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觸及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調整,只有勇于探索、敢于變革,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破解改革難題、凝聚改革力量,謀求新的突破,才能激發活力,推動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牽扯面廣、風險疊加、任務繁重,只有科學權衡、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從小到大步步深入,由增量到存量、從外圍到核心層層推進,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致千里,才能行穩致遠,推動改革沿著正確軌道縱深發展。
三、聯動集成:增強改革的協同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聚焦發力。”40年的砥礪奮進,闖關奪隘,從發端于安徽小崗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破僵化體制之堅冰,到我國農村改革激流騰涌,波瀾壯闊展開;從畫圈深圳南海漁村開經濟特區試驗之先河,到海南自貿區、浦東新區、雄安新區逐浪揚波,直至各類開發區風生水起;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從憲法修改到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接續推進、全面鋪開,匯聚成滾滾洪流。各項改革舉措越來越協同配合、聯動集成、相得益彰,日益形成合力、積聚優勢,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挺進。
1、把握改革要素的關聯性。全面深化改革是由多個領域、部門、層次、環節等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各領域、各環節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作用,各層次、各部門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改革越深入,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就越凸顯和重要。正是這種關聯性,把諸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相對穩定的結構,推動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著眼點,就在于充分利用這種關聯性有機組合要素,形成要素配置的合理結構和布局,獲得改革的優化功能。把握改革要素的關聯性,就要深入研究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內在機理、運行規律,找準阻滯全面深化改革的體制障礙、機制癥結和利益固化藩籬,在緊要處疏通關節點,在連接處打通擁堵點,傾力消除“中梗阻”,全力攻克“堰塞湖”,逐步形成多要素融合、多環節貫通、多領域協同的全面深化改革格局,確保改革上下通暢、左右聯動、前后呼應。
2、注重改革舉措的耦合性。改革是一場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只有綜合研判、統籌協調,注重各項改革舉措的有機銜接和耦合,找出改革最大公約數,畫好改革最大同心圓,才能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在協同集成中形成改革的總體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就在于準確把握改革舉措之間耦合、銜接的性質、關系和類型,多措并舉、互補聯動、集成配套地推進改革。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正確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互補耦合作用。既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又要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各項經濟政策協調機制,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3、加強改革過程的互動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改革發展穩定相互作用、有機統一,連接承載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之夢。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發展為目的、穩定為前提,三者交融互動,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腳點。只有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才能為社會穩定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只有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通過發展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才能為改革、穩定奠定堅實基礎;只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支撐,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努力維護社會穩定,才能為改革發展提供可靠保障。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