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問題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止一次地講過,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指南。所以,我們要掌握馬克思主義,關鍵是要把它當作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來學習和運用。
一是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似乎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事,似乎早已不成問題。但事實上并非這么簡單,“知易行難”,恰恰是在這個似乎人人都爛熟于胸的道理運用上,常常出問題。
立場問題是研究事物的視角問題,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問題,根本上是為什么人的問題。立場不同,往往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就會很不相同。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是這樣,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更是如此。比如,同樣去黃山考察,植物學家看到的是黃山的生態結構,而礦物學家看到的是黃山的礦物情況。社會問題更復雜,加之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觀察社會的視角,所以研究社會問題就更需要自覺把握自己的立場,這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揮主體性的關鍵。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呢?不是的。在立場問題上,還是有是非標準的,這就是人民大眾的立場。立場正確,研究問題的結論才可能正確;立場錯了,不管論證邏輯如何嚴密,結論都會錯誤。這些年我們的學術研究領域思想比較混亂,很大意義上就是研究問題的立場模糊了,有的人缺乏主體性,人云亦云,不知其可,自以為在搞純學術研究,實際上是在為錯誤思想代言。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3]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立場觀。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很多,最基本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于世界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的觀點、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觀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觀點等,為我們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問題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果我們只解決了立場問題,而不懂、不會運用這些基本觀點,那還是不能取得社會問題研究的有價值的成果。比如,人們最熟悉的哲學中的“物質本體論”觀點,每一個大學生甚至連中學生都似乎爛熟于胸,即所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但如果再追問一下“這些觀點究竟有什么用處”“如何運用”,恐怕很多人回答不了。正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思考過如何把這些觀點作為方法來運用,而只是把它作為教條來背誦,或為了獲得學分,或為了裝潢門面,所以不會運用,也就常常得出結論:“哲學無用”。于是,學完了事,束之高閣。
實際上,“物質本體論”觀點如果運用得好,是很有用的。它告訴我們,凡事要追根求源,分析其物質基礎,不要迷信,對自然現象是如此,對社會現象也是如此。這是其一。其二,要對事物做歷史的、運動變化的分析,也即要考察其來龍去脈,這就是“時間”的、“縱向”的分析,同時要做“空間”的、“橫向”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總體”的、“結構”的和“功能”的分析。其三,要對事物做規律性分析,即研究其在什么樣的時間節點上出現什么樣的空間關系或結構,這也就是所謂的必然性關系。在上述工作做完之后,還可以對事物進行“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分析,即進一步把人們的價值評判標準擺進去,分析事物的價值性,即對人有什么“意義”,作出“好”與“不好”,或“較好”與“最好”等分析;進而,把主客觀條件對照起來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最后,進行實踐環節分析,提出改造事物、為人所用的方案。如果我們分析研究任何一個問題,都能夠自覺按照這個邏輯套路進行,那我們的哲學就真正地學好了。由此,我們寫文章、做論文也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無話可說了。
所謂方法,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即辯證邏輯方法和形式邏輯方法。上面講的就是辯證邏輯方法,它是由哲學的基本觀點轉化而來的邏輯分析套路,是總體的方法,其中有很多環節,各個環節之間都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由此我們對事物的分析就會形成一個比較科學的邏輯體系。比如,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邏輯體系,也需要做這樣的邏輯分析,但目前的研究還缺乏這樣嚴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拿出科學的當代經濟學體系來。辯證邏輯方法還包括辯證法的范疇分析法。運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從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偶然與必然等方面對事物作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運用形式邏輯方法。由此,就可以對事物進行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分析,并形成概念、判斷、推理。這樣,對事物的分析論證就會更加嚴密、完善。
二是要更加注重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觀點的研究和運用。經典作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兩個層次,一是基礎理論,二是應用理論。前者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的一般理論觀點,后者則是對前者的應用,可分為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和建設理論。二者的關系如同理論力學與應用力學的關系。前者由于是一般原理,不會過時,后者是具體應用,會隨著具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對于我們來講,今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革命時代,而是建設時代,所以今天我們在學習和運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就主要應當研究和運用其建設理論。
關于經典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的轉變盡管從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了,但今天仍然需要加大研究方式轉變的力度。為什么?因為至今還有人在這方面不太自覺,結果使理論研究嚴重脫離實際。例如,有人認為階級斗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仍然應當大講,結果不僅引起思想理論界的更多困惑,甚至引發經濟界、政界的思想波動,懷疑改革開放的政策是否要變,是否要把新社會階層當成新生的資產階級進行批判、打擊。又如,我們學術界還有不少同志沒有意識到經典馬克思主義里還有很多關于新社會建設的思想,更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這樣的研究、教學必然不能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的全貌,給人以馬克思主義過時的感覺。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新社會建設思想是很多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中就有不少新社會建設的思想。比如,他們認為,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新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其總特征、總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黨宣言》還特別提出了新社會初期建設的“十大綱領”,包括征收高額累進稅、實行義務教育等。晚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提出了東方落后國家走向未來新社會的道路思想。列寧晚年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更多,包括學習利用資本主義,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加強對干部的監督制約,等等。
遺憾的是,在改革開放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我們在很長時間里對這些思想觀點不重視,也不敢研究宣傳,所以對非理論專業的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根本不了解這些思想觀點。改革開放后,對這些觀點有一些研究,但仍然很不夠。比如,由于研究不夠或仍然心有余悸,改革開放后在很長時間里我們不敢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唯恐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實際上,經典作家的這個觀點十分重要,關系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前途和命運問題。蘇聯為什么垮臺?根本原因是其經濟、政治體制太僵化,從根本上限制了人的自由發展,首先是經濟上的自由發展。試想,在這樣的體制下,一個農民一輩子只能在一個集體農莊勞動,一個工人也只能在一個工廠工作,即使有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他也不會滿意的,因為這種生活不能滿足人追求自由發展的需要。如果全國的工人、農民等都是這樣,都感覺不自由,有本事發揮不出來,那么這樣的社會還能夠長期存在嗎?中國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夠成功?關鍵是給了人們自由發展的機會,數以萬計的農民可以進城搞建設,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而且又有政府的宏觀調控。
實際上,經典作家的很多新社會建設思想都還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征收高額累進稅、廢除繼承權、實行義務教育、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消滅三大差別、轉變政府職能等思想觀點,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認真梳理研究;征收高額累進稅思想、限制或廢除繼承權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已經160多年了,北歐一些國家都實行了,我們國家還沒有很好地實行;列寧關于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思想,仍然需要深入研究,這對于我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爭取國際話語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三是要把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融會貫通起來,打造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經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其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相同的。經過9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很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那么,如何把二者既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講清楚,把中國馬克思主義從學理上總結好,使之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能夠進入學術體系、教學體系、話語體系,成為人們思考和研究的對象,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大家知道,我國現有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源于上世紀50年代從蘇聯借鑒的體系,包括教科書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蘇聯體系對我國的影響很深,不僅在大學,而且在中小學也是這樣。不可否認,這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文化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但由于這個體系跟當時僵化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一樣,長期不變,束縛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這個體系不斷被沖破,但新的體系一直在探索中,這同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是一致的。2004年,中央實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開始了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全面升級改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新的體系,為我們打造成熟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打下了基礎。但與形勢發展的要求相比,這套體系還不太成熟。比如,大學教材中的蘇聯教科書體系痕跡仍然比較明顯;西方學術觀點引進了不少,但消化吸收不夠;作為其主體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果總結不夠,政治性較強,學理性欠缺;融通中外、古今不夠,拿到國際上還難以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實踐指導性不強,概念化的東西較多,科學性、規律性的東西較少,操作起來困難較多。
圍繞構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歷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24字的總思路,即“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4]這就為我們做好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關鍵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來研究和回答國內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好,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概念、觀點、理論,使之上升到規律的高度,能夠進入國際學術領域,包括學科領域、教材體系、話語體系和研究體系中。這個任務完成得好,就不僅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理論支撐,也能夠為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2][3][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