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比較研究 > 正文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特點和規律(6)

三、對當前深化土地改革的啟示

當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土地改革,學術界及政府部門對改革促進社會公平、維護農民權益、提高資源配置效益等目標雖然有著廣泛共識,但具體改哪些制度、改到什么程度、以什么途徑推進改革則莫衷一是。從中國古代幾千年歷史經驗看,應該重點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1.堅持土地公有制不動搖。土地所有制問題是土地改革的根本性問題,關系重大。拋開國家憲法規定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不講,從古代及封建社會歷史經驗看,相對于私有制來說,土地公有制在實現老百姓“耕者有其田”理想中發揮的作用更為積極有效。從中國香港地區的公有制實踐看,由于政府掌控了稀缺的土地資源,不僅能視具體情況為住房困難家庭直接低價或無償供應土地,還可以通過批租土地獲得收入,為建設廉租屋和公屋融通資金,實現“漲價歸公”的目的。所以,在現代社會,老百姓不僅要求“耕者有其田”,還要求“居者有其屋”,土地公有制也同樣大有作為。

2.適應開放流動的發展大勢。中國農村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集體經濟制度,實際上是以社會的封閉靜態為前提條件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開放性、流動性和包容性要求相矛盾。比如,當農民欲離開農村集體進城定居時,農村的集體資產在現行制度下要么很難處置,要么放棄權利,這客觀上阻礙了人口的自由流動。所以,無論從歷史發展大勢看,還是從城市化的現實需要看,在頂層設計中國土地制度時,必須統籌考慮制度安排。

3.推動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進一步分離。提倡土地私有化的學者大多認為,只有土地私有才能明晰產權,才能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才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其實,達到上述效果并不是只有土地私有化一條途徑。歷史經驗表明,把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也可以促進土地自由交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目標,典型的如明清時期的永佃權。近年來,中國著力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加快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實際上就是對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積極探索。

4.提高國家汲取能力。新中國成立后,為在“一窮二白”的底子上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國家把土地牢牢掌控在手里,使得新政權的汲取能力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當前,中國已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雖然土地資源汲取收入的重要性已不如過去那么重要,但土地仍是國家籌集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深化土地改革必須統籌考慮國家的汲取能力問題。

5.提高土地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從當前中國的土地情況看,各地的土地產權登記信息不夠精確,不利于全面掌握情況,更不利于做出科學的改革決策。所以,深化土地改革,當務之急是加強基礎性的登記確權和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提高土地管理的精細化、數字化水平。

參考文獻:

[1]呂思勉.中國通史[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56.

[2]錢穆.中國經濟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3]甘藏春.社會轉型與中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