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雙創”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于新的結構轉型期,創新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核心戰略。近年來主要國家提出科技戰略的頻率之快、層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發達國家創新戰略出現重大調整。新興經濟體國家,如韓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都紛紛提出了本國的創新發展戰略。
在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中國新一屆政府也把“雙創經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新常態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所依靠的比較優勢大大降低,要獲得新的發展動能,關鍵在于放開市場準入,充分釋放民智民力。
一是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整合創新資源。目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面臨著“需求與能力相矛盾”的尷尬,大學和科研院所雖集聚了大量科技資源和人才,但產學研之間基于利益驅動的自愿協同創新尚未廣泛成型,銜接配合不順暢。因此,建立共享基礎設施,加快技術轉移的激勵體制機制,防止人為技術壁壘和行業壟斷,推動產學研合作有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科技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的核心、關鍵以及共性技術進行攻關,通過創新鏈驅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從而帶動整體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全力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進一步簡政放權,通過設立投資負面清單、政府權責清單和監管清單的方式明確政府和市場權限,為創業創新創造法制環境、改善監管環境、掃除體制機制障礙。同時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公共服務平臺,大力釋放經濟增長活力。
四是建設支持創新創業的投融資體系。發揮政府創投引導基金和財稅政策作用,推進風險資本基金、成長貸款基金、創新基金,實施研發種子資本計劃,建立科技創新銀行,發行科技債券,加快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可設立國家創新保險基金,不僅可以解除融資抵押的約束,避免借貸抵押對中小創新者產生的擠出效應,有利于大型研發投入,也有利于中小創新項目對資金的需求,全社會的創新效率將因此得到提高。
五是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趨勢日益明顯,技術在全球流動轉移日益活躍。在創新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必須積極構建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幫助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筑從國家創新系統到全球創新系統的政策支持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