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這一“互聯網金融元年”剛剛過去沒多久,被看作是標志性產品的“余額寶”就受到“取締”、“封殺”等一系列市場傳言的困擾。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互聯網金融是熱門話題,并首次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互聯網金融”這一新型金融業態,已讓整個中國金融業感受到了它巨大的沖擊力所在。
應該說,互聯網金融這個新到的“攪局人”確實對整個中國金融生態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但到底應如何看待它的產生?它真的會顛覆中國金融業,還是對傳統金融業的一種有益補充?市場各方對此極其關注并爭論不休。歷史告訴我們:以技術引導的產業變革,往往始于挑戰,終于融合,并最終實現生產力或生產關系的帕累托改進。互聯網金融其實也是如此。
(一)“金融壓抑”的攪局者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速度是驚人的,其原因既有技術性的,也有中國固有的金融壓抑和金融產品供給不親民導致的爆發性增長。
技術進步是互聯網金融崛起的首要因素,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對金融服務領域的自然滲透。過去十多年來,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黏性在逐步增強,騰訊、阿里、百度等互聯網企業經過發展與積累,完成了對大數據、網絡渠道的布局,其借助智能手機、無線網絡大規模普及、云計算等技術發展變革潮流,已可以為用戶提供日益精細化、定制化的服務,而金融作為現代人生活中諸多的必需服務之一,很自然就成為互聯網企業涉足的目標。這些互聯網企業一旦踏入金融服務領域,憑借著速度快、可視性、界面友好等多種優勢,自然會受到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結果不言而喻,這些互聯網巨頭們在傳統金融領地中攻城略地、縱橫馳騁,無往不利。可見,互聯網金融本身的出現是互聯網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改變過程中產生的一個自然現象。
其次是金融壓抑的呼應性反抗。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對于金融領域采取了極為嚴格的管制政策,從而產生了嚴重的金融壓抑和國企對金融資源的壟斷。金融市場流動性弱,金融資源成為一種“高大上”的東西,所能覆蓋的企業或人群均處于經濟結構的上層。而處于塔基位置的廣大中小企業、平民百姓,能享受到的金融資源極為有限,大量的財富管理需求、投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于是天然具有親民、人性、友好界面并極其重視用戶體驗的市場化互聯網企業的崛起,配合著長期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宛如在干草上丟下一粒小小的火種,引發了燎原之勢。
這也解釋了歐美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反而比不上中國快的原因所在。歐美國家由于其資本市場本身已非常完善,金融競爭足夠充分,金融資源能夠真正滲透到市場中的各個基礎細胞體中去,這就給新崛起的互聯網金融業態企業并未留下太大的滲入空間,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這些地方沒有發展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也恰恰為中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在當今經濟產業領域中,中國能做到全球領導者地位的還真不多,尤其是金融領域,我們相比歐美是落后的,但此次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卻給了中國一次充當全球“領頭羊”的機會。
(二)傳統金融業的互補者
本質上說,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間并非顛覆關系,而是互補關系。互聯網金融業態所服務的對象,其特點是海量、小微、草根、低端,這與中國傳統金融服務的“高大上”產業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國的股市是服務兩、三千家最頂端的企業,而阿里或人人貸所服務的卻是百萬家個體企業,二者的關系就像大學與幼兒園一樣,服務的對象不在同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