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因素,縣鎮村經濟發展不充分的難題亟待破解。其中,金融服務是縣鎮村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補齊發展不平衡短板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廣東正在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引導金融資源下沉縣域,努力延伸服務觸角,讓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經濟大省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而金融要素方面的約束是形成這一短板的重要因素之一,還存在信息不對稱、信用不對稱、信心不對稱等問題,農村地區信貸有效需求與供給保障呈現雙重不足。
去年以來,廣東全面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力圖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作為金融大省,廣東直面農村金融服務困境,以服務“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完善城市金融資源反哺縣域鄉村相關機制,動員組織各級各類金融力量下沉縣域,集聚各類金融資源到縣鎮村。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廣東涉農貸款余額2.6萬億元,同比增長21.4%。汕尾、湛江、潮州、梅州、陽江等地市信貸增速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金融差距拉大的勢頭逐步扭轉。廣東省57個縣(市)縣域貸款余額1.52萬億元,平均縣域存貸比提高到74.10%,同比提升2.76個百分點,縣域合理融資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瞄準痛點出實招
“由于地處鄉鎮,銀行不愿和茶倉合作開展按揭業務,企業獲得融資的渠道比較有限,融資難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肇慶市廣寧縣江屯鎮鎮長黃施翰說。
黃施翰所說的“茶倉”,是落戶在廣寧縣江屯鎮江合村的快樂普洱茶產業基地,建成后預計年產普洱茶10萬噸,年創稅17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00個。
江屯鎮快樂普洱茶項目的融資困境不是個例。在廣寧縣五和鎮的華南再生資源產業園,融資需求旺盛的園內企業紛紛到珠三角地區城市設立貿易公司。五和鎮鎮長程森明說,對比珠三角地區,廣寧縣內的銀行貸款利率較高,貸款形式較為單一,信用貸款的放款額度較低。對比之下,企業往往更愿意去外地銀行貸款。珠三角地區的貸款種類多、靈活性高、放款快,企業容易申請到大額貸款。
廣寧縣的融資環境是粵東粵西粵北大多數縣(市)的縮影。據記者調查,廣東不少縣(市)的存貸比長期不足60%。2019年末,57個縣(市)平均縣域存貸比僅為58.18%。這一狀況自2020年以來有較大改觀,2020年至2023年這4年間平均縣域存貸比增長了近16個百分點,提高到了74.10%。但整體來看,縣域金融服務仍然比較薄弱。
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廣東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于海平說,“從問題中有效瞄準痛點,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以金融之力夯實‘百千萬工程’基礎樁”。去年,廣東出臺《關于金融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縣域存貸比力爭達80%,金融產品更加豐富,金融資源持續下沉,縣鎮村金融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為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廣東健全金融支持“百千萬工程”體制機制、政策保障,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由廣東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牽頭,成立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實體化工作金融專班,各金融機構選強配優專家團隊,聚焦金融服務“百千萬工程”的難點堵點,研究制定“縣域金融行動方案”等專項政策,明確縣鎮村金融發展目標,提升縣鎮村金融供給適配性,建立了縣域儲備項目庫,“一縣一策”系統化、制度化、常態化推動各項工作,推動金融資源向縣鎮村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傾斜。
為夯實金融支持“百千萬工程”的頂層設計,廣東出臺《廣東省金融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工作方案》《關于實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金融倍增工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城市金融資源反哺縣域鄉村相關機制,促進金融產品、服務下沉縣鎮村,推動金融資源配置更趨均衡。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通過強化考核激勵,運用窗口指導、定期通報、督導考核等監管手段,推動轄區(不含深圳,下同)銀行保險機構加強縣域網點建設,加大金融資源向縣域傾斜投入。轄區內60家銀行機構對縣域貸款設置績效考核權重平均達20%,81家銀行機構給予縣域貸款平均65個基點的利率優惠。
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貨幣信貸管理處處長張皓表示,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指導各地市分行用好用足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涉農貸款貼息、擔保費用獎補、風險補償激勵等,積極探索“貨幣政策工具+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等模式,改善農村融資環境。
“縣域有了實實在在的金融獲得感。”長期關注研究廣東縣域金融環境的廣東金融學院教授楊公齊說。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廣東省122個縣(市、區)貸款余額10.86萬億元;全省普惠小微貸款余額4.3萬億元,同比增長22.8%。
創新產品重滴灌
“僅6個小時,就搞定了132萬元貸款,解決了民宿擴建的資金難題。”在清遠市清新區筆架山經營民宿的張旺才十分高興。他獲得的這筆貸款來自農業銀行清遠分行的“鄉旅貸”。
近年來,清遠市清新區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民宿建設標準檔次不斷提升,但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民宿建設項目很難獲得貸款。農行清遠分行鄉村振興金融部負責人鄭海說,“在‘百千萬工程’實施中,農行深入市場調研,在‘惠農e貸’基礎上創新了‘鄉旅貸’信用產品,更好滿足鄉村旅游和民宿等行業的金融需求”。
廣東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開發支持鄉村發展的貸款產品,圍繞“百千萬工程”開動腦筋,依托不同地域的特色產業,多角度探索金融創新,確保優惠資金精準直達涉農主體,創新系列特色產品專屬貸款,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走進陽江市陽西縣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魚種培育車間,一排排培育桶映入眼簾。在這里,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培育了活體生物餌料——輪蟲,這一創新生物飼料大大提高了魚苗存活率。
這個車間是在建行廣東省分行貸款支持下建起來的。恒生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李泉告訴記者,有了資金支持,該合作社全年商品魚苗產量超3億尾,產值超1億元。
為多方位護航海洋漁業生產,廣東銀行機構設立辦貸“藍色窗口”,推出“海洋牧場發展貸”“海洋牧場冷鏈貸”等特色產品,目前已發放漁業產業貸款余額超285億元,其中海洋牧場相關貸款余額達92億元。
目前,廣東已形成了茂名荔枝、新會陳皮、潮州單叢茶、徐聞菠蘿、珠海海鱸等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其中,以茂名荔枝產業為例,郵儲銀行等銀行機構推出專屬金融產品,累計向茂名荔枝產業發放貸款22.04億元。
一個個結合本地產業設計的特色金融產品,正助推鄉村特色產業集群和“粵字號”農產品做優做強,不少地方把小買賣做成了大產業。
廣東不僅在創新特色信貸產品方面持續發力,更建立起了資本市場支持涉農企業新路徑。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與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共建了廣東農業企業專屬金融服務板塊——“廣東鄉村振興板”,成為擴大農業農村有效融資的重要平臺。目前,掛牌展示企業合計468家,幫助263家企業獲11家銀行79.52億元融資授信,96家企業實現信貸融資15.93億元。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棕會表示,“廣東鄉村振興板”已成為廣東農業企業規范成長并邁向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平臺。
如今,多樣化、差異化的金融產品不斷推出,金融“活水”持續流向“百千萬工程”,精準滴灌重點領域、薄弱環節。
廣東各大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市場定位和服務優勢,找對業務切入點,在信貸計劃、業務審批、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傾斜,針對縣鎮村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的特點、難點和堵點,推出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裴光說,截至2023年末,全轄區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超4807億元,同比增長33%,有力支持中小農戶、涉農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需求。
金融藍海大作為
金融“活水”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但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短板也日益凸顯。
“金融服務縣鎮村存在需求與供給雙重不足的矛盾,主要是‘三個不對稱’造成的。”廣東省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普惠金融處處長程文分析,一是金融機構與經營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金融供給與需求存在錯配問題。二是信用不對稱,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對自身信用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一些金融機構不敢放貸。三是信心不對稱,鄉村金融服務不及時、不充分,直接影響縣鎮村對金融服務的信心,而鄉村信用意識相對淡薄等問題,也反過來影響金融機構服務縣鎮村的信心。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鄉村把銀行貸款當作扶貧款,仍然存在無償使用、不用償還的思維。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資金,另一方面一些鄉村卻不愿貸款;而在信用不足又缺少抵押物的前提下,金融機構也不敢輕易放貸。
“事實上,鄉村是一片金融藍海。廣東的高質量發展關鍵看縣鎮村,沒有縣域的崛起,沒有鎮村的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廣東‘再造’。縣域將是廣東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區域。”楊公齊說。
如何拓展這一“藍海”?廣東銀行保險機構實施金融人才下鄉、金融服務下沉、金融點下設,在融資融智融商等方面作出創新性探索。
農行廣東省分行開展“千人駐鎮”行動,派出駐鎮金融助理為鄉村干部開展金融知識培訓,為村鎮產業項目提供決策建議,實現對廣東省901個被幫扶鄉鎮的金融服務全覆蓋,并增派近百名干部到市縣“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掛職,協同金融助理全面對接服務縣鎮村一線金融需求。廣東省農信聯社選派2.88萬名金融特派員進入1.71萬個行政村(居)駐村入戶,上門介紹金融產品、幫助村民解決融資難題……在嶺南大地的村鎮里,金融助理、金融特派員們扮演著金融服務員、宣傳員和聯絡員的角色,他們把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解決鄉村金融的基礎性問題,為村民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早上8點半開例會,上午10點半去麻竹筍加工企業看新廠試投產情況,下午2點半走訪農戶……這是農業銀行清遠分行派駐清遠英德“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掛職干部李澤的一天。
“李澤來到村里后,經常與我們交流。他對麻竹筍行業比較了解,還為我們爭取到優惠的貸款利率。”竹筍種植戶全木林說,這些從大城市來的金融助理讓村民了解到最新的金融政策和產業導向,成了筍農的貼心人。
“這是解決‘三個不對稱’問題的有益探索,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促進金融資源往鄉村流動,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徑。”程文說。
廣東還不斷完善基礎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網點進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推動轄區在縣級及以下地區設立銀行網點約4200個,打造鄉村振興特色支行501個,布設金融自助服務終端近12萬臺,不斷提升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
在“百千萬工程”指引下,廣東省金融機構通過組織架構改革和流程再造,推動金融資源下沉縣鎮村。普惠金融服務工程把網點服務窗口搬到了農民家門口,線上金融產品為農民提供足不出戶的金融服務,讓群眾享受金融服務“門口辦”“家中辦”“指尖辦”。各類經營主體投資鄉村,城市的人才、技術、資本、信息、數據等要素有序向鄉村流動。
融資服務需精準
“如今,在家門口經營民宿就能掙到錢,比過去出海捕魚、外出務工收入高很多。”江門臺山市北陡鎮沙咀村村民杜國強說,開始建民宿時需要投入大筆資金,這讓他十分犯難。
金融服務送來了“及時雨”。臺山農商銀行推出盤活村民土地資源的“宅基貸”信貸產品,以宅基地作為抵押,最高可發放500萬元貸款,幫助當地漁民做起旅游住宿和餐飲生意。這也是江門盤活沉睡資產,讓鄉村產權活起來的一個生動案例。
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負責人認為,長期以來,金融服務縣鎮村尚未跳出傳統金融服務路徑,傳統金融服務的抵押模式與“三農”領域缺少有效抵押介質之間存在沖突;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農村各類產權所涉及的產權交易、價值評估、抵押登記、風險緩釋、抵押物處置等環節缺乏相關配套措施,成為阻礙“三農”融資的堵點。
如何在更大范圍內有效喚醒沉睡資產,是擺在廣東縣鎮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去年2月,中山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廣東移動、相關金融機構打造了農村集體資產交易“三資平臺”,探索農村集體“三資”智慧監管模式,通過跨部門合作共建,促進地方“三資平臺”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在金融領域共享和應用,向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的農村資產資源交易信息確認服務,為解決農業資源資產確權難、驗證難提供了全新渠道。目前,中山市已通過“三資”一體化平臺成功交易570宗,交易金額達10.39億元,單個村(社區)最高溢價率近45%,農村集體資產效益大幅提升。
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配合地方政府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指導銀行機構不斷完善農村抵質押貸款授信政策,優化抵質押貸款產品服務模式,探索通過“宅基地+自然人擔保”“集體地+企業擔保”“集體地+農業訂單”等組合擔保模式,進一步釋放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盤活農村要素資源,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桂元村就是改革的受益者。該村由“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組成經濟合作社,發展以魔芋為代表的農業特色產業,但購置機械設備的資金一度沒有著落。農行清遠佛岡支行向桂元村經濟合作社發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貸款30萬元,用于滿足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需求,助力桂元村魔芋產業發展。
而在珠三角地區的東莞市,也分享著廣東農村金融改革的紅利。東莞不少鎮村早年發展快,留下了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欠賬,農行東莞分行積極推廣“鄉村振興建設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貸”等特色產品,助力鎮村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當下,廣東正構建銀行機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動員各類金融力量、多種金融資源聚焦支農支小,強化縣域特色產業培育和融合發展,把金融要素落實到縣鎮村、落實到具體項目上。
金融活水融通城鄉循環
陳 剛
廣東省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舉措。金融服務縣鎮村,需要跳出傳統金融服務路徑,通過服務觸達和產品創新,融通城鄉經濟內循環、微循環。要通過金融之手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融匯聚合,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有序流動、供需高效精準匹配,使鄉村要素市場活躍起來、價值充分釋放。
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制度設計。滴灌金融“活水”必須堅持需求導向,要根據縣鎮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研究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多措并舉,深入開展金融服務評價,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百千萬工程”重點領域貸款投放計劃,優化信貸產品體系,強化金融科技支撐等。通過一攬子舉措,推動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其次,要健全機制,增強內生動力。要引導支持金融機構健全服務“百千萬工程”機構設置,優化支持“百千萬工程”內部運營機制,從信貸審批流程、授信權限、產品研發、人員配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加大對分支機構“百千萬工程”相關指標績效考核權重,提高基層“敢貸愿貸”積極性。
再次,要協調聯動,匯聚各方合力。加強金融體系與縣鎮兩級政府溝通協作,加大金融走向田間地頭的頻次和廣度,建立完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優化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推動縣域金融工程試點發展,主動與各級政府部門對接,發揮金融、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支持合力。
金融是促進縣鎮村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要看到金融服務縣鎮村與傳統的金融服務存在諸多差異,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將金融要素融入縣鎮村區域發展整體之中,與制定縣鎮村規劃、推動產業項目、基層治理工作重點難點等相融合。通過金融的力量,整合縣鎮村土地、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提高縣鎮村全要素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