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經過一系列艱難的結構性改革與機制重建,歐洲經濟亮色初現,但成員國間競爭力差異擴大,外部環境動蕩,使其復蘇和轉型步伐依然蹣跚。在此背景下,擯棄貿易保護主義,營造開放的經貿環境,對于推動歐洲經濟轉型和復蘇具有重要意義。
歐洲經濟亮色初現,乍暖還寒
當前,一系列經濟指標顯示歐洲經濟亮色初現,似已觸底。首先,導致希臘等問題國家可能破產和退出歐元區的“病危”警報基本解除。其次,多項經濟指標趨于好轉。歐盟和歐元區工業產出4月份環比分別上升0.3%和0.4%,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貨物貿易1至4月份分別實現順差97億和423億歐元;財政赤字連續第三年下降,赤字率已開始接近3%的目標。最后,市場信心逐漸恢復。歐元區和歐盟6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分別為91.3和92.6,均創年內最高水平;消費者信心指數較上月呈顯著改善態勢。
但是,目前歐洲經濟仍未完全從二次探底的深度衰退中走出。一是失業率屢破紀錄,成頭號難題。歐盟和歐元區4月份失業率分別達到創紀錄的11%和12.2%。二是經濟萎縮,復蘇乏力。歐委會一季度再次下調今年歐盟和歐元區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分別為-0.1%和-0.4%。三是公共債務仍居高難下。2012年歐盟和歐元區平均政府債務分別升至85.3%和90.6%,遠超60%的債務上限。四是不僅外圍南歐諸國經濟持續不振,而且核心國家如荷蘭、法國等也深受拖累。
歐洲經濟轉型復蘇:支撐與阻礙并存
自2010年5月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首個援救希臘方案始,一系列短、中、長期改革舉措和治理機制相繼出臺。結構性改革與機制創新提升了歐洲一體化程度,為經濟進一步復蘇與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在危機催逼下,歐盟各國也逐漸認識到,妥協合作是唯一出路。近期,歐盟同意放寬法國、西班牙等國達到赤字目標的期限。盡管如此,歐洲經濟轉型和復蘇仍然面臨一系列內部阻礙和外部挑戰。
首先,危機使歐盟和歐元區內部(尤其是核心與外圍國家間)經濟競爭力差距擴大。去年,拉脫維亞經濟增長率最高(5.6%),希臘最低(-6.4%);西班牙失業率最高,達25%,奧地利最低,僅4.3%。據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芬蘭、德國與羅馬尼亞、希臘分別位列第3、6和78、96位。各國實力懸殊加大了調節難度和復蘇進度。
其次,危機加劇了“歐洲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沖突,“大(成員)國小(歐)盟”現象凸顯,歐委會等機構地位普遍下降,德國等愈發舉足輕重。英國首相卡梅倫公開提出要就英國是否“脫歐”進行公投。歐盟內部出現了嚴重的“脫歐”傾向和民族排外情緒,歐洲一體化有從“多速歐洲”蛻變成“多層歐洲”的風險。
同時,精英和大眾認同差距擴大,反精英的民粹主義泛濫。在意大利,蒙蒂政府因改革觸動了民眾福利待遇等而黯然下臺。在法國,民意壓力之下,奧朗德政府被迫取消前任薩科齊政府歷經艱辛達成的將退休年齡從60歲推遲至62歲的決定。在德國,默克爾政府寧愿在處理塞浦路斯債務危機時開“搶劫儲戶”之先河,也不愿在大選前得罪德國民眾。這一方面反映出政治家難脫民意的掣肘和選舉的裹挾,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現今歐洲福利制度改革的艱難。
歐盟成員國間相互認同差距加大,具體表現為各自為己的考慮和博弈。當下最為突出的是“緊縮”與“刺激”政策之爭。以德國、荷蘭和北歐諸國等領銜的核心國家,要求外圍國家實行緊縮政策;外圍國家則指責核心國家“為富不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