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成都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城市更有魅力 居民更加滿意
核心閱讀
近年來,成都不斷加強社會治理,打造美麗宜居的現代城市:建設文明菜市,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時,也讓城市的人情味更濃厚;開展河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讓群眾的幸福感得到切實提升;打造眾多博物館,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還增強了城市的文化底蘊與魅力。
近年來,成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努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現代化城市。
文明菜市充滿人情味
早上7點,位于成都著名景點寬窄巷子入口處的益民菜市長順街店,各個攤主正在整理菜品,繁忙而有序。蔬菜攤攤主周月嫦剛剛將新鮮的菜品一一碼放好,又趕緊在手機上回復消息,“很多老顧客不方便出門買菜,都會給我發信息下單。我和女兒負責配送上門,順便還幫他們帶別的生活用品,這是一種信任!”周月嫦說。
一個多小時后,菜市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墻壁上滾動播放著實時菜價和每種蔬菜的溯源信息。攤主們一邊經營,一邊和顧客們閑聊,隨處彌漫著和諧融洽的氣氛。
檢查清潔消毒情況、核實攤主基礎信息、落實出入口管理制度……同一時間,店長舒強一天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60多歲的他干起活來絲毫不輸年輕人,工作10多年來,他每天在菜市走的步數就達到近兩萬步。
“要打造文明菜市,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與付出。我們服務好各位商家,商家才能用心服務市民,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顧客和攤主之間相互尊重,矛盾糾紛就少了,咱們去年還被評為全市‘平安市場’。”舒強說,菜市服務周邊居民超過5萬名。多年來,菜市硬件設施不斷升級、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攤主和顧客經過10多年的交往,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連接,讓城市的人情味更加濃厚。
河道治理提升幸福感
“那朵盛開的紅花叫三角梅,開得真漂亮。”家住成都成華區二仙橋公園附近的居民張露說。作為全職媽媽,她每天在孩子上學后都會和其他孩子媽媽出來散步,觀賞怡人的城市景色。
“這幾年來,附近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張露回憶,2017年以前的方家河還是一條臭水溝,時常散發出的臭味讓周邊居民頗有怨言。河邊棚戶區更是雜草叢生,垃圾遍地。
轉變源于成都市成華區對方家河的重拳治理。經過河道治理、沿河造景、綠道建設,并結合區內鐵道文化改建公園式婚姻登記點、火車餐廳等等,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生態文明與城市文化結合發展的紅利。“環境好了,周邊居民更注重生態保護,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也更高了。”成華區二仙橋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向朝暉說。
近年來,成都市全域以錦江治理為代表的河道治理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生態環境,還為城市依托水生態建園造景提供了依托。城市里有了更多可玩賞可留駐的公共空間,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城服務人、人熱愛城的文明風尚。張露說,今年她被選為居民小組長,平日里協助社區通知事情、宣傳接種疫苗等等,“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很愿意為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場館增強歸屬感
文明城市的建設非一日之功,潤物細無聲的德育、美育讓成都城市的內涵得到不斷提升,居民也對城市有了更深的歸屬感和熱愛之情。
“對成都的故事了解越多,我就對成都的文化越感興趣。”市民毛曉兵參觀完成都博物館后,覺得自己第一次與這座城市有了深度交流,一種作為“成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博物館是將地域文化進行濃縮并集中展示的場所,人們走進博物館,能直觀感受一座城市文化的內涵和底蘊。金沙遺址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目前已有博物館160家,其中包括非國有博物館110家、國家級博物館20家。博物館總數、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均居全國前列,讓成都成為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
遍布城鄉的博物館,不僅讓居民群眾增長知識,為大伙提供了休閑活動的場所,也增強了市民精神上的歸屬感,讓成都更有文化底蘊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