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線上教育、互聯網醫療、遠程辦公、數字化治理、直播電商、在線旅游蓬勃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消費體驗。據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公布,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41萬億元。
網絡建設迅猛發展,數字經濟新興業務市場不斷拓展,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數據中心業務、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業務收入比上年分別增長22.2%、85.8%、35.2%和17.7%。
融入實體 經濟轉型添動能
“十四五”規劃綱要專列篇章引導數字經濟發展,劃定7個重點產業,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這七大產業也將承擔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20年的7.8%增長到2025年超過10%目標的重任。
目標已明,數字經濟紙上藍圖如何變成現實?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認為,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要重構產業體系,深化產業鏈合作,有效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推動形成數字經濟集群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形成新業態新服務。
各部委密集發聲,加快布局,完善頂層設計。工信部明確,將圍繞數字經濟七大重點產業重點發力,以應用為牽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產業發展,著力培育開源生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國家網信辦表示,將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優化升級,加快5G網絡規模化部署,前瞻性地布局6G網絡技術儲備,全面推動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應用的規模部署,這有助于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底座。
同時,一系列實體項目紛紛落地:四川開工建設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達到34個;在河北雄安新區,首個基于5G應用的生態環保智慧監測項目亮相;貴州加快建設“中國南方數據中心示范基地”,投運及在建重點數據中心達2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