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健全質量標準和信用體系,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加快建立健全高層次、廣覆蓋、強約束的質量標準和消費后評價體系,強化消費領域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消費者主體意識和維權能力,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一)強化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建設
產品標準。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建立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與市場主體自主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在移動通信、互聯網等領域建立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標準。鼓勵企業制定實施高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全面實施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大力開展高端品質認證,推動品牌建設,培育一批能夠展示中國產品優質形象的品牌和企業。推動國內優勢、特色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優化質量標準滿足消費結構升級需求。圍繞消費需求旺盛、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型消費品領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企業主體作用,構建新型消費品標準體系,以標準實施促進質量提升。結合消費細分市場發展趨勢,開展個性定制消費品標準化工作。引領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等領域消費品標準制定,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等創新成果的標準轉化力度。完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創新領跑者指標和相關技術標準的銜接機制,加大綠色產品標識認證制度實施和采信力度。
服務標準。推動服務業標準制定修訂,加快制定基礎和通用標準,帶動行業提升標準水平。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等組織制定并公布本行業相關產品和服務標準清單,指導企業完善服務標準,鼓勵行業內企業開展企業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推動建立優質服務標識管理制度,在重點服務業制定優質服務規范,推動建立服務質量自我評估和公開承諾制度。在旅游、中醫藥、養老、家政、餐飲等重點領域遴選一批服務質量標桿單位,推動建設相關行業服務標準。選擇部分服務業探索開展服務標準準入制試點。
(二)健全消費后評價制度
建立產品和服務消費后評價體系,完善全過程產品和服務安全防范機制,建立健全消費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構建完善的跟蹤反饋評估體系,加強監測結果反饋和改進跟蹤機制建設。開展消費品質量狀況分析評價,建立健全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制度,建設全國消費品質量監督信息化服務平臺,建立一批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點,構建全國統一的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和風險快速預警系統。研究制定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加強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完善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完善服務業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健全服務質量治理體系和顧客滿意度測評體系,推行質量首負責任承諾制度,強化服務質量問題協同處理機制,分領域設立服務后評價標準體系。引導平臺型企業建立餐飲、家政、互聯網醫療等重點領域的服務后評價機制,實行評價信息公開。建立健全社會第三方認證認可制度。
(三)加強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加強消費領域信用信息采集。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價體系,強化“信用中國”網站信息公開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依法公示功能,將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產品抽檢結果等信息向社會公開,為公眾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服務和消費預警提示。運用多種方式和載體,開展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工作,督促經營者誠信經營。引導企業主動發布綜合信用承諾或產品和服務質量等專項承諾,鼓勵信用服務機構開展消費領域企業信用評價,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行業誠信自律作用。
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建立健全守信“紅名單”制度,為守信企業提供行政審批“綠色通道”、降低監管頻次等激勵措施,為守信個人提供住房、交通出行等多場景消費服務便利優惠。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單”制度,對失信主體實施市場禁入或服務受限等聯合懲戒措施。通過“信用中國”網站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布守信“紅名單”和失信“黑名單”信息。推進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對信用風險等級高的市場主體,適當提高產品抽檢、責任巡查等監管頻次。在關系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食品、藥品等領域,加大對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的打擊力度,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市場主體依法實施懲罰性賠償。
(四)健全消費者維權機制
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部門協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國12315互聯網平臺功能,暢通消費者訴求渠道,強化對消費者權益的行政保護,建立常態化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評估機制。建立健全消費者信息保護、數據交易和共享相關制度。打擊假冒偽劣和虛假廣告宣傳,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積極作用。強化消費者權益損害法律責任,堅持依法解決服務糾紛,擴大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服務范圍。健全公益訴訟制度,適當擴大公益訴訟主體范圍。探索建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完善訴訟、仲裁與調解對接機制。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要求,加大網絡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力度,加強網上跨境消費者爭議解決機制建設。提高消費者主體意識和維權能力。聚焦信息消費、預付式消費、網絡購物、群體消費等領域出現的問題,傳播科學文明的商品和服務知識等信息,通過各種平臺的宣傳及消費維權知識的普及,提高消費者的主體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營造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良好氛圍。加快個人信息安全立法,進一步加大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力度。
四、強化政策配套和宣傳引導,改善居民消費能力和預期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企業工資分配的宏觀指導制度,依法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反映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補貼制度,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權,建立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調查比較制度,推進實施重點群體增收激勵計劃,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推進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現金救助、實物救助和救助服務相結合的社會救助方式,按照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標準核定救助標準,并根據價格水平動態調整。
(二)構建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積極培育和壯大各類消費供給主體,消除所有制歧視,實行包容審慎有效的準入制度,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場分割。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大生活性服務領域有效有序開放力度,逐步放寬放開對外資的限制。建設若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
(三)完善財稅金融土地配套政策
健全消費政策體系,進一步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居民消費的政策。推動消費稅立法。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合理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適當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落實好健康、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提升金融對促進消費的支持作用,鼓勵消費金融創新,規范發展消費信貸,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桿水平與消費信貸合理增長的關系。鼓勵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消費信貸提供融資增信支持。加大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等領域用地政策落實力度。
(四)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合理區分基本公共服務與非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主要由政府保障,非基本公共服務主要由市場提供。加快推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領域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建立健全符合不同事業單位特點的管理體制機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辦機構參與公辦機構改制細則。
(五)優化消費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機制
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進一步吸引社會投資,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現代流通、信息網絡、服務消費等短板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社會領域產業企業專項債券等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
(六)加強消費統計監測
研究制定服務消費和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統計分類,完善相關統計監測,有效反映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培訓、托幼等服務消費發展水平,形成涵蓋商品消費、服務消費的消費領域統計指標體系,更加全面反映居民消費發展情況。建立消費領域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形勢分析和政策輔助決策的機制。健全消費政策評估機制。
(七)健全消費宣傳推介和信息引導機制
加強對促進消費工作的輿論宣傳,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效引導社會預期。積極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費理念,大力宣傳倡導豐儉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費文化。用好各級各類媒體,構筑良好的消費宣傳推介機制,客觀真實向消費者推介商品和旅游、文化等服務,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建立針對涉嫌虛假宣傳的懲罰懲戒機制。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的重要意義,切實強化組織領導,逐項抓好改革任務和政策落實。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的部門協調機制,統籌促進消費工作,制定整體戰略、重要政策和措施。加強促進消費工作的監督考核。要積極推進本意見貫徹落實,抓緊制定實施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的實施方案(2018—2020年)。有關部門要針對本行業本領域細分市場,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體系,形成釋放消費潛力的政策合力。各地區要按照本意見和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細化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1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