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以“志智制立體扶貧”解決深度貧困

核心提示: 中國脫貧攻堅進入重點解決深度貧困的階段,需要結合外部“輸血”式扶貧和內部“造血”式脫貧拔除窮根。走出深度貧困,需要內生動力(扶志)、自身能力(扶智)和社會環境(扶制)三者的有機結合,以“志智雙扶”為基礎,以“志智制立體扶貧”為主要手段,探索發展權贖買、社會分紅等制度性貧困的解決之道,從而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有世界影響的減貧之路。

周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導,國家社科基金專項“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機制研究”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村金融、食物體系。主要著作有《極化的發展》《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與金融增長(1978-2000)》《食品安全與一家兩制》等。

脫貧攻堅戰,我國已經進入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階段——解決深度貧困問題。

自1986年國務院成立專門扶貧機構,開始扶貧攻堅計劃以來,政策幾經調整:先后經歷了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從“區域性扶貧”到瞄準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整村推進”。自2013年推動精準扶貧以來,扶貧手段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依靠易地搬遷扶貧、生態補償扶貧、教育扶貧、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等手段,每年減貧人口在13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7年末的3046萬人,累計減少6853萬人(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16萬戶居民家庭的抽樣調查,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扶貧已進入深度貧困的攻堅階段。深度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的老、少、邊、窮地區。習近平同志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對于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人群,國家推出了各類扶持性政策,也動用了大量體制內資源將這些政策付諸實踐。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已被列入各地的攻堅計劃之中。在這段“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動員各類外部力量,投入資金、物資等各類要素為貧困群眾“輸血”,解決人民群眾迫切的生產生活之需,增加獲得感,更要有針對性地將精準扶貧中的扶志、扶智和扶制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外部“輸血”式扶貧與內部“造血”式脫貧相結合,通過自身“造血”鞏固“輸血”的成果,才能徹底拔除窮根、消除貧困。[1]筆者認為,要取得持續性脫貧成效,推動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穩定脫貧,需要內生動力(扶志)、自身能力(扶智)和社會環境(扶制)三者的有機結合,以“志智雙扶”為基礎,以“志智制立體扶貧”為主要手段,走出深度貧困。

“志智雙扶”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黨的十九大報告部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離貧困、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扶貧必扶智。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能力和素質。若是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在各方支援下暫時脫貧,也會在失去外部支援時再度返貧。若是扶貧不扶智,貧困群眾會知識匱乏、智力不足、身無長物,甚至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因此,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通過“志智雙扶”,激發活力,形成合力,鏟除滋生貧窮的土壤。

扶貧先扶志。“政府很忙,干部很累,群眾很不滿意,效果很不理想。”伴隨各種扶貧優惠政策的密集實施、“摘帽”的高壓,地方政府很忙很努力,地方干部常常“五加二”“白加黑”,甚至“吃三睡五干十六”地連軸轉。即便如此,群眾卻常常不滿意,許多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筆者近些年在青海、云南和內蒙等貧困地區調研時發現,扶貧工作只重視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有意無意忽略了當地社會“第三只手”(甚至應該說是“社會機體”)的作用,偏離群眾路線,出現了“干部拼命干、群眾旁邊看、遇事等靠要”的普遍現象。究其原因,除了貧困群眾思想的問題,更有幫扶方法的問題。

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脫貧致富的想法和決心,沒有脫貧致富的志氣。長期的輸血式扶貧,以及擺脫貧困的艱難險阻,使得一些極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心存“攔路虎”,缺乏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和斗志。比如,筆者剛帶隊完成晉豫陜三省的調查,在太行山區的一個貧困縣,看到一個貧困村支部門口有這樣的精準脫貧標語:“真是貧困戶,大家都幫脫;想當貧困戶,肯定沒出路;爭當貧困戶,永遠難致富;搶當貧困戶,嚇跑兒媳婦;怕當貧困戶,小康邁大步;拒當貧困戶,榮宗展傲骨。”編寫這六句話的村支書告訴筆者,想當、爭當、搶當貧困戶的現象,在當前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支持力度日益增大的政策條件下,普遍抬頭。扶貧若變成扶懶,對于已經脫貧的群眾,也會產生不良效應。面對不思進取,以貧困為榮的懶漢,還是要推動精神扶貧,提升貧困人群的精氣神,轉變其“等靠要”的思想,讓他們認識到一味“等靠要”,窮根永遠挖不掉。內在改變的驅動力不足,外在的一切幫扶都無濟于事。雞蛋從外部打破,是毀滅,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只有喚醒貧困群眾的改變意愿,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由被動的政府扶貧轉變成主動的群眾脫貧。扶貧先扶志,就是要讓貧困戶知道脫貧還得靠自身,不等不靠,勤勞致富。云南部分農村有這樣的脫貧口號:“等人吃飯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滿倉;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懶;擼起袖子加油干,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樣的標語唱在嘴上、刷在墻上,若能落實到群眾行動上,就能幫助激發貧困戶燃起脫貧致富的斗志,通過思想意識轉換,產生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勤勞致富、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可以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家庭成員贍養、扶養老年人的責任意識,促進家庭老少和順。扶貧先扶志,就是要鼓勵勞動、鼓勵就業、鼓勵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家庭,服務社會,貢獻國家。因此,需要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更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扶貧必扶智。“扶貧必扶智,治窮先治愚。”能力貧困,是極端貧困人群普遍面臨的現實障礙。貧困群眾大多數文化素質偏低,基本的讀書識字、填表算賬都困難,脫貧能力普遍欠缺。面對能力貧困這一脫貧攻堅的突出矛盾方面,需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扶志,使其從思想上有擺脫貧困的愿望,另一方面扶智,使其具有擺脫貧困的能力。外部幫扶是條件,貧困群眾的賦權賦能才是關鍵。物質幫扶只脫一時之貧,智力幫扶可脫一世之貧。

近年來,對貧困的認識已經從單一的收入貧困,發展到包括能力貧困、環境限制、權利剝奪、文化差異等維度在內的多維貧困。精準識別深度貧困的基本原則有兩個:一是瞄準貧困要從能力貧困入手;二是分析貧困要突破靜態的截面研究思路,以動態的思路和方法區分暫時貧困和長期貧困,關注貧困人口在不同時期貧困狀態的變化過程。按照這兩個原則,可以界定深度貧困的基本特征是“貧困程度深且長期陷于貧困狀態”。[2]“貧困程度深”指的不僅是物質匱乏,而且指深度貧困人口在投資理財意識、教育機會、飲水衛生及健康、社會資本、社會排斥等能力指標上均落后于平均水平。“長期陷于貧困狀態”指的是無力擺脫目前的匱乏處境,或者是即使暫時脫離了貧困狀態也很容易返貧,同時由于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體系等“亞文化”的影響,貧困人群的后代極易陷于貧困,表現出明顯的代際傳遞特征。

在外部政策支持力度如此之大的前提下,深度貧困人口依然存在,其原因有如下四個依次遞進的層次。(1)沒有勞動能力,導致“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如因病致貧。(2)有勞動能力但沒有脫貧意愿,或者有脫貧意愿但缺乏脫貧的勇氣和行動,如在窮窩里以“窮開心”“知足常樂”等思想自我安慰。(3)有勞動能力,有脫貧愿望,但缺乏謀生技能,這屬于能力制約型貧困。貧困人群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知識更新和獲取的能力,或者沒有接受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缺乏專門知識、沒有專有性人力資本,無法在競爭性的經濟活動中獲取收益。(4)有勞動能力、意愿和技能,但深受環境條件制約,這屬于資源匱乏型貧困。由于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環境資源匱乏的地區,形成了從屬于連片貧困區、貧困縣和貧困村的大規模貧困人群。

如上,第一類貧困需要救濟,第二類貧困需要扶志,第三類貧困需要扶智,第四類貧困需要在前述三個基礎上,進一步扶制。在實際工作中,致貧原因往往是多元和復合的,深度貧困人群可能既沒有脫離貧困的想法和勇氣,也缺乏脫離貧困的技能和手段,同時又受制于環境封閉、資源匱乏、信息閉塞等外部因素。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強化,導致貧困人群缺失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處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所說的可行能力的匱乏困境。[3]只有通過智力扶貧,幫助扶貧對象提升能力,才能讓他們助人自助,渡人自渡,走出能力貧困,扶貧才能形成長效機制,使得貧困人口能夠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永久脫貧。

志智雙扶的有效結合。習近平同志2017年6月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時,做出如下重要講話:“我常講,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我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就講‘弱鳥先飛’,就是說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首先要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你不愿意‘飛’,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

可見,需要“志智雙扶”的有效結合,來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需要激勵群眾立志氣,教育群眾賣力氣,幫助群眾強底氣,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需要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激發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給錢給物,能解一時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懶治愚,拔掉窮根。越是在攻堅克難階段,越要發揮“志智雙扶”的關鍵作用。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精準扶貧   立體扶貧   鄉村振興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