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
進入21世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顯著,創新不足是導致經濟轉型發展受限、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優勢難以發揮的重要原因。不良的創新生態既是創新不足的原因,又是創新不足的結果,必須著力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
注重創新生態是創新3.0時代的顯著特征。隨著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從要素、投資向創新的轉變,創新范式也從1.0時代向3.0時代演進。如果說創新1.0時代強調企業內部的研發和成果轉化,是一種線性創新模式,創新2.0時代強調產學研協同的重要性,注重創新體系的構建,那么,創新3.0時代則強調創新也應遵循生物學規律,重在培育和營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國際創新實踐,以深圳、天津和杭州為代表的國內創新實踐,無不證實著營造創新生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創新生態既包含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政府、金融部門、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的生存狀態,更包含這些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關系,以及這些創新主體與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務平臺等構成的創新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只有在開放、包容、和諧、有序的創新生態系統中,創新主體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良好的創新生態有利于驅動創新活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增大,基于資源富集特點而依靠的低成本要素投入和大規模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實踐證明,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在新一輪競爭中,欠發達地區傳統的發展優勢正在減弱,有的甚至喪失,不創新就要被淘汰,創新慢了就要被甩掉。必須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并緊緊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著力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創新生態系統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根本保證,良好的創新生態既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活力、激發創新動力,也有利于創新主體的高效聯動、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市場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
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需要系統發力。一是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新的觀念,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人才理念,并通過物質鼓勵、精神激勵、法治建設等多個方面促進和保障理念轉化為實踐,形成人人參與創新、支持創新、推動創新的生動局面,讓創新成為一種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二是優化“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創新政策。既要完善稅收政策、后補貼政策、獎勵政策、采購政策,又要確保各項政策可操作、能落地,使創新主體與風險投資相互依存、相互激勵、協同共生。三是構建具有“良性循環、自我造血”功能的制度體系。打破條塊分割和部門利益障礙,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用簡政放權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加法”;加大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企業先行投入進行研發,財政以事后補助方式予以持續支持;創新引人、用人、育人長效機制,與發達地區的企業建立人才合用機制;構建以政府、科研機構、高新企業為主的智庫專家“三向互流”機制。四是搭建促進“成果轉化、一站到底”的創新服務平臺。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科研機構和智庫充分發揮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促進科技交流合作“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建創新型孵化器,搭建風險投資與創業創新成果對接平臺,開展技術成果轉化和交易,推進科技成果熟化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