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的節點:到了第三產業大規模發展的階段了。
這會帶來一個什么結果呢?會帶來中國經濟的一個巨大的轉型,這是現在正在浮現的,也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轉型。這個轉型是什么?中國經濟過去我們一直說它的結構不健康,第二產業比例過大,第三產業不夠發達。但那時在中國快速工業化的過程當中,第二產業遠遠大于第三產業,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因為發達的第三產業一定是基于發達第二產業的,除了一些很特殊的國家之外,一定是這個規律。
中國經濟到了今天,進入一個下行曲線,是因為世界經濟下行。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小企業破產、去產能化,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是一個擠泡沫的過程。但是我個人的一個直覺是,現在很可能到了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節點上。這個節點是什么?就是中國終于到了第三產業大規模發展的階段了。第三產業大規模發展,又一定是和互聯網時代緊密相關的,也就是與“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付費”的邏輯是緊密相關的。
在此之前,中國處在短缺經濟時代,短缺經濟時代,供給端說了算。但是到了今天,中國已經進入到嚴重的過剩經濟時代,需求端說了算。誰能掌握需求端,誰就能控制這個市場。
而在今天,你要想足夠有效地掌握市場需求端,一定得以互聯網的方式;而最能有效掌握互聯網的方式,一定是用“羊、狗、豬”的邏輯玩起來的。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中國的服務業,微信、淘寶、微博這些都算服務業,正在形成一種非常龐大的、分布式的成長狀態,速度極為驚人。
馬云從二十年前一文不名,到今天成為首富,其財富創造速度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只有在互聯網時代才可能成為想象。這種基于微信、基于淘寶的服務業,衍生了大量的二級服務業,而二級服務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規模達到一定數量,又會出現三級服務業。
比如,程序員的社區網絡,里面聚集了大量程序員以后,這個社區就開始值錢了。因為有很多創業的企業,雇不起程序員,要以某種方式來外包,或者說想以更低的成本找到合適的程序員,那么他就會到這個社區來,這里就成為一個為服務業而存在的服務業。如果手機算一級服務業的話,為智能手機做各種APP就算二級服務業吧。
足夠多的人挖礦的時候,我改行賣鐵鍬一定會很掙錢,這就形成了一個三級服務業。為所有想創業的人提供一個程序員外包,這就是三級服務業。而所有的一級、二級、三級服務業,彼此間又是緊密地相互嵌套著,分不清它的界限,而且在不斷地迭代衍化,不斷進行網絡式的動態重組。這是最深刻的共享經濟,它的發展速度是遠遠超過傳統線性的時間想象的,它一定是以非線性的速度展開。
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產生大量的服務業需求,而需求端也會因為這種“羊、狗、豬”的邏輯被徹底的重構,甚至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就像在今天,比如你打車,過去你得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等半小時最后打到一輛車。今天你可以在家里把車叫好再出門,而且還比過去花半個小時打到的車更便宜。
出去吃飯的時候,你可以用大眾點評先看一下餐廳,哪家口碑好,哪家離我近,都有什么特色;到了之后,不是先吃飯,而是先拍照;吃完了買單,一定先上大眾點評買幾張券,用團購券打折。
這就是生活習慣被重構,這種重構意味著什么?
我們的需求端,基于這種互聯網邏輯,基于互聯網精神,所有的傳統產業一定都會被重構。而中國有著巨量的市場規模,會使得這種重構,究竟會成為什么樣子、什么方向,甚至都無法徹底說清楚。但是我們會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一定是越來越走向共享經濟、分布式的迭代演化這樣一個方向,迭代演化很快。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時代的服務業,正在以這種方式崛起,它很可能帶來中國經濟深刻的轉型。
需求端的重構與深刻轉型,一定會逆向拉動供給端的重構,未來中國的經濟轉型一定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中國的第三產業會開始有一個大規模的發展。從2015年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到,當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過了一半,達到了50.5%,從一個層面反映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某個方向。
所以,中國經濟并不那么糟糕,轉型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即使中國經濟數據看上去不怎么樣,可是到很多飯店吃飯還是要排隊,只要在排隊,就意味著需求仍然巨大。需求本身會創造供給,而且在互聯網時代,會創造各種各樣完全想象不到的供給,會帶來各種各樣完全想象不到的就業機會。即使有一些失業,在我看來,多半也是摩擦性失業,不是結構性失業。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傳統經濟企業會破產,但企業清算之后,它可能會以某種新的方式投入到再次創業之中,進入到一個互聯網載體下的、被重構過的傳統經濟;或者它沒有破產,也會主動尋求轉型,新的就業機會再次浮現。
4
代際轉型:
真正開始擁有自我意識的人群正在浮現
因此,我并不認為中國經濟那么糟糕,相反,我認為中國經濟在此時有著很大的轉型的機會。只不過這種轉型想要完成,越來越需要一個自由的環境,能更有效地促動創新,從而促動轉型。
在這個自由的環境里,我一開始談到的代際差異的問題,就浮現出來了。剛才談到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付費”的邏輯,當然是通過BAT這幾個大的互聯網商家建立起來的。
但是,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年輕人在創業,這個大潮洶涌澎湃。我最近一直在和這些創業的年輕人打交道,想要努力理解他們。因為在發現這種樣態的新經濟之后,我第一次開始感覺有點跟不上時代了,感覺自己老了。我努力想要理解時代是什么樣的,發現很多很好玩的東西,此前我們關注的很多東西他們不關注了,他們關注的很多東西,是以我們無法理解的形式呈現。
比如,政權的正當性基礎在哪兒?對上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人來說,在于政權是否能帶領中華民族站起來了,那么這個“站起來了”就是其正當性基礎。而對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而言,帶領人們進入現代化,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是正當性的基礎。
能夠感受到日子變得越來越好的人是誰?
一定是對短缺經濟有體驗的人,我是70末生人,對短缺經濟還有一個抽象的記憶,當然沒有真實的體驗。對90后而言,打他懂事起就是過剩經濟時代,再問他日子是不是越來越好了?沒有意義了,他們從來過的就是好日子。在這種情況之下,若繼續用過去的正當性的方式灌輸,根本就不靈了。這個“質料因”已經完全變了,而“形式因”仍然活在過去,就失效了。
今天的85后、90后,在以各種各樣好玩的方式來釋放對現狀的不滿。他們很多人已經開始拒絕那種大詞兒帶來的精神束縛,他們并不預設立場,就是本能地覺得現在的狀態讓我不舒服,那我可以以很好玩的方式擠兌你,來表達不滿,甚至對現實表達某種意義上的反抗。
我們的“質料因”正在發生很深刻的變化,但是由于我們的代際差異,以及那批孩子現在還沒有掌握話語權,于是我們常常無法看到那些東西的存在。這種“質料因”最深刻的變化,意味著什么?我前面說過,一個國家成功的憲政轉型,一定是以他的“質料因”與“形式因”相匹配為前提。假設我們把一套完全西方模式的憲法,放在60后、70后人們身上,我真的不相信會運轉得很好,因為那會兒的人民進入歷史了,但又沒有進入歷史,他們擁有自我意識了,但又還沒有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