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知識存量指數測量
智慧創造知識,知識一旦進入人類經濟活動領域或者在經濟活動中產生時,就已經成為生產和消費的手段和對象,從而具備了資源的意義。知識的存量也因此成為一個階段內組織或經濟系統對知識資源的占有總量。人類通過生活和生產不斷研究世界的本原過程,產生各種形態的知識資源。任何一個經濟系統總會產生一定知識資源,知識存量是不斷積累的歷史過程,具有歷史積累性質,經濟系統中的知識存量總是向著增加的方向發展。知識的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經為經濟學界所認同,新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知識的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準確地驗證以及評估知識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棘手的問題在于如何測度。當前,對于知識存量的測度,基于對不同形態的知識和知識不同側面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考慮知識資源的效用方面,對知識存量的測度主要是對知識資源在如何提高產量、質量、品種上發揮的經濟效用,以價格為主要的衡量形式;在考慮知識資源的時效性方面,主要側重對知識投入的時序分布分析、知識存量的折舊和更新等;在考慮知識資源的回報率方面,主要計算知識資源的投入產出比,或用稅收增加量來測度知識資源的附加價值等;在考慮知識資源的產品特征方面,主要計算知識和技術投入在產品上實現的市場價值等;在考慮知識資源的原材料特征方面,主要用受教育程度、知識分子的比例和研發投入來衡量國家知識資源的總量等;在考慮知識資源作為控制和管理要素方面,主要以擁有高級經理人才的數量、是否有成功的管理經驗和體系等來衡量企業的管理類知識資源等。
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和可用性,本次測評采用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研究開發經費占GDP比重兩個分項指標來衡量知識存量。這既考慮到勞動力本身的知識儲備,同時也考慮在研究環節以經費投入多少衡量可能產生的“知識池”大小。具體的指標構成為:
知識存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投入/GDP
在計算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中,大專以上按人均受教育16年計算;高中(含中專)教育按人均受教育12年計算;初中教育按人均受教育9年計算;小學教育按人均受教育6年計算;文盲人口按人均受教育1年計算。
勞動生產率指數測量
勞動生產率作為一個經濟效益指標,反映了勞動者生產活動和提供的勞動成果的比值關系, 同時勞動生產率也作為評價一國或一產業增長潛力或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廣泛出現在各種經濟學文獻中。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對勞動生產率進行科學衡量的最佳公式,即勞動生產率等于以最低限量的勞動取得最高的產品。
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勞動生產率是一個部門的收入同勞動力投入的比率,它反映每單位的勞動力在該部門創造的收入情況,主要反映在一定勞動力投入條件下某部門的生產效率。一個部門的相對收入越高,勞動力投入越低,勞動生產率就越高。
勞動生產率如何計算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為了使各個部門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需要考慮各個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在文化程度、勞動熟練程度、性別等方面的差異。當前理論界對勞動投入使用“人•年”或“人”來計量,很少考慮使用每“元”來計算,而以“元/人•年”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則更具有可比性。
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和可用性,本次測評采用是以部門收入與勞動力投入比的抽象概念,用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業勞動力衡量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衡量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具體的指標構成為:
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業勞動力)+工業勞動生產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
產業結構變換指數測量
從17世紀威廉•配第發現各國國民收入水平差異和經濟發展處于不同階段的關鍵原因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同,到費雪提出三次產業分類法,再到克拉克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已經為經濟學界所認同和關注,產業結構也因此常被作為判斷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產業結構變換是指隨著經濟發展最終產品產出結構發生變化,各產業產出的實物量在最終產品中的比例結構發生的變化。產業結構變換反映了生產能力在各個產業間分布的差異。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較大比例的產出會集結在第一產業,第一產業的生產能力會相對高于二、三產業,在產業結構表現為第一產業的生產能力相對高于二、三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生產能力相對飽和,加上居民消費層次水平升級,導致第二產業的生產能力增強,在產業結構中表現為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大;隨著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所以,三次產業結構性變化凸顯了協同的重要性,產業結構的協調反過來也影響了經濟增長。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資源的消耗利用率、資源的配置、技術進步、產業比重等來作用于經濟增長,并通過產業結構系數間接反映出來。
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和可用性,本次測評采用比值法衡量三個產業部門之間的變換,以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增加值衡量第二產業的演進,以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增加值衡量第三產業的演進。具體的指標構成為:
產業結構變換指數=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