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全球性生態危機出現,體現了工業文明的危機。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框架內的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本主義的利潤邏輯和資本強勢,導致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很難最終得到解決。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全球化的表象背后是對全球資源占有的無限欲求與資本對利潤無止境追求之間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消耗了極大的物質資源,生產了全球絕大部分的有害廢料,成為全球環境污染的始作俑者。但是他們在發展起來后僅僅關注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對本國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并利用不合理的政治秩序和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將資源環境的危機轉嫁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
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不同,社會主義發展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追逐利潤。在公有制條件下,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有計劃地進行,從而避免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生產的過剩甚至于人口的無序增長,真正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有序。因此,社會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最終解決方案,使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真正解決。
而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理想社會。二者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都強調以人為本、在社會發展觀上都強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歷史使命和價值追求上都強調人要實現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的結合具有內在可能性,而且加上社會主義的字眼不是畫蛇添足,而是畫龍點睛。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一種手段,必須是在不改變社會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樣,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避免重走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老路。
判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敗得失的關鍵在于是否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只要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在黨的領導下有序的進行,是以實現為人民服務為目的,符合歷史和社會發展需要,我們就要大膽去試,大膽去闖。同時實踐要求我們,必須要以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去檢驗和衡量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的實際效果,看其最終的目標與社會主義價值目標是否相一致。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制度和改革的成果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否有利于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的衡量標準。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