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沿海開放戰略是鄧小平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鄧小平沿海開放戰略,理解和把握其精髓實質,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同國際經濟在接軌基礎上進一步融合,不斷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話語權,而且有利于推進社會生產力和人口的非均衡布局,實現鄧小平“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標。
【關鍵詞】沿海開放戰略 非均衡發展戰略 城市群布局 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識碼】A
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戰略思想寶庫中,具有奠基意義的思想理論無疑是其沿海開放戰略。鄧小平以非凡的膽識,科學地把握20世紀80年代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果斷地推行沿海開放戰略。重溫鄧小平沿海開放戰略,把握其思想精髓,對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鄧小平沿海開放戰略的基本內容
鄧小平以戰略家的睿智積極推行沿海開放戰略,吹響民族復興的號角,為中國開創了強國富民的光輝道路。
以建立經濟特區為手段,推動沿海開放戰略先行先試。鄧小平在推進沿海開放戰略過程中,首創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試驗場”和“突破口”。經濟特區的建立,為沿海先行開放創造了條件。一方面,利用外商投資者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迅速組織現代化商品生產,出口國際市場,加深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系;另一方面,特區作為窗口,充分發揮技術、管理、知識和對外政策“四個窗口”的作用。外商投資者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有效地幫助中國勞動者實現生產技術、管理理念、勞動者收入等多重經濟社會發展要素的提升。經濟特區的創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沿海開放戰略的實施。
以沿海開放戰略的非均衡發展態勢,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在鄧小平理論中,建立經濟特區,僅僅是具有“試驗場”性質,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步。鄧小平認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①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大膽借鑒、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出來的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才能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創新、趕上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步伐,贏得同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優勢,展示出社會主義的優勢性。為此,鄧小平不僅要求“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更好些。”②還在1984年進一步推動國家開放天津、大連、青島、寧波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開辟“長三角”、“珠三角”、福建“廈漳泉”3個沿海開放區,1988年又增設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開放開發上海浦東新區,隨后又進一步提出了環渤海地區開放、開發的歷史課題。經過十余年努力,中國經濟實現了計劃經濟時期各省份均衡發展向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轉變,形成了沿海開放發展戰略的非均衡發展態勢,使中國經濟走上與國際接軌的戰略軌道。
以沿海開放戰略的實踐促成全方面、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在沿海開放戰略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上,1992年南巡談話,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將我國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逐步推行沿海、沿江和內陸全面開放政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區域、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深度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中國最終成為一個開放的現代化國家,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