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對改革開放政策提出了明確要求。2022年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和方向有哪些?在這一過程中,又怎樣切實推動政策落地生效,轉化為發展動力?
對此,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以開放促改革將成為下一階段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點。要以制度型開放推動制度性變革。在高水平開放中實現中國經濟和國際經濟更深度的融合,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改革動力。通過高水平開放,使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爭取主動,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重要的貢獻。
遲福林表示,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一系列部署,明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堅持把實現高質量發展擺在突出位置。
“在穩的基礎上,緊緊抓住結構性政策轉型,以化解某些結構性風險,推進經濟結構性轉型,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遲福林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的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需要抓住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著力破解制約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稱,首先,中國產業結構正在優化調整。未來5-10年服務型、創新型、綠色型與開放型經濟形態將逐步形成,由此帶來相當大的市場空間,將對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作出新的貢獻。2020年,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到54.5%,超過第二產業16.7個百分點。但是這個比重與工業化后期6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此,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重點,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其次,區域結構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在區域合理布局的基礎上,鼓勵各地在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開放中取得重要突破,并由此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相互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例如,以服務貿易一體化為重點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建立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市場為重點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等。
三是,消費結構升級。2021年,我國消費短期面臨較大壓力,但要看到中長期蘊藏的潛力。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68萬億美元,是美國同期的97.6%。若按過去5年平均增速計算,預計到202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6.06萬億美元,有可能超過美國的5.9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品零售市場。
遲福林強調,伴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我國居民服務型消費增長空間巨大。估計到2035年,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有可能從2020年的42.6%提升到60%左右,由此帶來數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量。“就是說,看到我國消費市場短期偏弱的同時,更要分析中長期趨勢,尤其要關注消費結構與主體變化催生的新消費需求。”
在遲福林看來,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創新發展環境。誰能在要素重新配置過程中創造更好的環境,誰就能更加主動地把握住發展新機遇,實現中長期的高質量發展。而這些都離不開改革開放。
展望明年,遲福林認為,改革開放將向更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世界經濟恢復助力。
以開放的主動贏得釋放內需的主動。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以擴大內需為基本導向的高水平開放,就是要以主動開放釋放14億人口大市場潛力,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加快構建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以開放的主動贏得深化改革的主動。隨著經濟服務化進程的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與高質量市場經濟的融合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開放,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已成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的重大任務。
以開放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挑戰,我國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維護并推動經濟全球化。這不僅對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也將對世界經濟增長與穩定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