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區域聚焦 > 正文

農村“空心化”治理的貴州模式

【摘要】為解農村“空心化”之痛,貴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讓勞動力真正地轉移出去;另一方面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推動了農村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貴州道路,形成了農村“空心化”治理的貴州模式。這對于仍飽受“空心化”之痛的廣大農村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村空心化 貴州模式 四

農村“空心化”作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及城鄉轉型發展背景下農村發展的異質現象,既是我國農村之殤,也是全社會之痛,對于地處西部的貴州而言,這痛尤甚。

為解農村“空心化”之痛,貴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實施“產城同興”戰略,穩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讓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落地生根”,真正地轉移出去;另一方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這一主線,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全省上下齊心、多管齊下、多力齊發,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推動了農村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貴州道路”,形成了農村空心化治理的貴州模式。

貴州模式的主要內涵

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讓從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能夠真正地轉移出去。農村空心化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能夠留得下來,另一方面需要從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能夠真正地轉移出去。如果從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不能夠真正地轉移出去,就會制約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和農業的轉型升級,加劇農村空心化—他們會傾其數年、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在外打拼所得積蓄,回農村老家建房,而多數人建房后又外出謀生,人走房空,使得農村空心化越演越烈。

為使從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能夠真正地轉移出去,貴州一方面跳出就城鎮論城鎮、就農村論農村的城鄉二元分割發展的思維模式,穩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實施“產城同興”戰略,大力建設特色小城鎮,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著力發展新興產業,為進城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大力推動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建設工程項目,著力解決進城農民工住房難問題。另一方面,積極穩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向農民工提供與城鎮居民平等的醫療、教育、保險、住房等公共服務,讓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真正“落地生根”,不再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實實在在地推動了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

抓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讓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能夠留得下來。早在2001年,貴州省余慶縣順應農民群眾“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熱切愿望,因勢利導地在廣大農村開展了“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本領、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內容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得到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迅速在全省推廣。截至2013年底,全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點已達1.6萬多個,覆蓋9000多個村、占全省行政村50%,受益群眾1500多萬人。自2014年起,“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每年總體上將以10%的覆蓋率遞增,力爭到2015年創建點覆蓋70%以上行政村,2018年實現全覆蓋。通過“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農民的錢袋子逐漸“鼓起來”、本領逐漸“大起來”、精神變得“爽起來”、家園變得“靚起來”,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愿望逐漸變成了現實,昔日貧窮落后的農村舊貌換新顏,變成了令人羨慕的美麗鄉村。

“富在農家”建設:農民的錢袋子逐漸“鼓起來”。“富在農家”建設,就是順應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烈愿望,抓住發展經濟、農民增收這一中心,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農村先進生產力,讓農民富起來。

一是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將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增收致富奠定物質基礎和保障。

二是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各地農村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瞄準市場需求進行特色種養殖業、加工業,著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優質糧食、蔬菜、畜產品、茶葉、中藥材等,涌現出了諸如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型、生態文明型、民族特色型等各具特色的“專業村”,逐步改變了農民“吃飯去種田、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換點油鹽錢”的生存模式,實現了自給自足農業向商品農業的嬗變;借鑒工業規模效益理念,通過成立種植業協會、養殖業協會、旅游協會等現代農業經濟組織,將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進行產業化經營,變農民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共同闖市場;變單一的種植業為綜合的“大農業”,在發展特色種植業的基礎上,發展特色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開發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使農業日漸成為集物質生產、綠色消費、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生態建設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擴大了農業的內涵,拓展了農業的功能,農業不再局限于原來的第一產業,而是滲透到工業、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旅游、信息業、綠色產業等各行各業之中,并帶動這些行業的發展,形成以農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變經驗農業為科技農業,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走高產高效、品質優良、綠色有機、加工精細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有效提高了農業的效益。

三是大力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工程。“一袋水泥運到家,豆腐盤成肉價錢”,曾是貴州省深山區、石山區和石漠化嚴重地區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方農民的脫貧致富問題,貴州省創新扶貧開發思路,擬籌資1600億元,從2012年5月正式啟動實施了“拔窮根”式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按照“四堅持、五為主、四結合、一確保”總體要求和“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總體目標,以改善民生、提高移民收入為核心,以整合資源為保障,以減輕遷出區生態環境壓力和提高安置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為重點,緊緊抓住“建房、搬遷、就業、配套、保障、退出”等關鍵環節,從2012年開始,用9年時間將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和石漠化嚴重地區的200萬貧困人口搬遷到條件相對較好的城鎮、產業園區集中安置。截至2013年底,已累計搬遷15萬人,2014年將再搬遷4.26萬戶15萬人。通過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使原本脫貧無望的深山區農民跳出深山找出路,在搬遷后全部脫貧,初步顯現出了“群眾拔窮根、生態得保護”的多贏效果。

“學在農家”建設:農民的本領逐漸“大起來”。“學在農家”建設,就是發展農村先進文化,增長農民智慧和致富本領,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一是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農村文化家園工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遠程教育工程等,建好農村文化陣地,并以此為基礎組織引導農民學知識、學技術、練本領,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生產發展能力和增收致富本領。如德江縣復興鎮將農家書屋與農村黨員教育、農業科技培訓等內容結合起來,使其成了農民學科技、闖市場、快致富的“加油站”、“致富屋”;雷山縣利用“遠程教育”搭建和諧新農村建設信息平臺,著力解決農民缺門路、缺信息、缺技術等問題,使其成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信息窗”和“致富橋”。二是結合各地產業發展實際,按照“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什么時候需要就什么時候培訓”的原則,組織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組織專家學者、“致富能手”把科技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傳授致富經驗和技術,培養種、養、加等各類鄉土人才,如雷山縣通過精心烹制“遠程教育、農家書屋、專家課堂”三道“科技大餐”,已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5萬余名。通過組織開展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手工制茶技能大賽等比賽活動,選拔產生農村各類“過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能工巧匠”,起到了“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發展、搞活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的人才效應。

“樂在農家”建設:農民的精神變得“爽起來”。“樂在農家”建設,就是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創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在各級政府的引導、支持下,貴州不少農村建起了文化娛樂活動小廣場、成立了村文藝隊、跳起了“廣場舞”、辦起了獨具特色的農民運動會。春節前夕,有的農村還辦起了充滿濃郁民族原生態味道的“村晚”,自編自演起了展現農村發展變化的山歌、快板、小品、舞蹈等節目。通過“樂在農家”建設,農民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精神變得“爽起來”,為推動新農村建設、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美在農家”建設:農民的家園變得“靚起來”。“美在農家”建設,就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引導農民追求心靈美和環境美,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農村。貴州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引導、支持農民改造民居、硬化聯戶路、整治村莊、綠化村寨等,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2013年,貴州啟動實施了以建設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為內容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到2017年,將累計投資1422億元,用5年時間將貴州廣大農村建成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建設文化娛樂設施,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過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個人身心美、自然環境美、人際關系美的美好境界,真正讓農民美得自在、美得和諧。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貴州   農村   模式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