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件惡意串通的虛假訴訟債務糾紛案開始“運作”:王建向王萍打了37萬元的借款欠條。到期后,王萍向法院起訴王建,經法院調解,最終用以“物”抵“債”的方式,將這一房產又抵給了王萍,并出具民事調解書。房管部門根據法院的民事調解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為王萍辦理了房產證。就這樣,王萍通過一次“虛假訴訟”,使這座“違法房產”搖身一變,堂而皇之地取得了合法身份證明。
鑒于這種情況,該院黨組決定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一場“虛假訴訟”專項整治活動,并將民行檢察工作的重點定位在民事調解監督上。2012年7月初,該院再次出擊,從房管部門入手,調取了2007年以來通過“司法確權”辦理房產登記的120多起案件,并進行審查。
經過一個多月逐一甄別,宛城區檢察院檢察官從中發現有11起虛假訴訟案件。
虛假訴訟案件均被糾正
“虛假訴訟為什么會想到‘搭車’民事調解呢?”該院黨組成員周伯科解釋說,“民事調解是不需經過開庭審理的快捷程序,只要債務方對債務數額、還款方式等沒有異議,民事調解書經雙方簽字確認后即生效,債權人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周伯科分析說,一些當事人為逃避應繳稅費或者相關部門監管,與他人惡意串通虛設債權債務,再向法院起訴并申請調解,目的是使不法行為“合法化”。
該院民行科檢察官通過類案分析,發現這11起案件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大都采用“姐姐起訴兄弟”、“親戚之間互相起訴”等虛假訴訟。鑒于此類案件調查取證難、案件改判難、社會關注率高、查辦起來涉及部門較多,民行科將情況向該院領導作了專題匯報。
案件引起該院黨組高度重視,該院檢察長馮景合指示迅速啟動案件線索“雙向”移送反饋機制,對一些可能涉及非法經營、偷稅漏稅等犯罪線索移交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并與市區紀檢監察部門配合,建立違紀違法行為調查與自偵部門初查銜接制度。
在調查過程中,該院緊緊圍繞建房者惡意串通他人所寫的“借款條”的真實性,從資金來源、用途等方面入手,同時借助鑒定等技術手段,為核實借條的真實性打下了基礎。
辦案中,檢察官李輝和同事們首先采取以證促“供”、迂回戰術,迫使案件當事人如實提供證言。在審查張某、肖某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經過分析和觀察,她發現肖某比較老練,而張某比較老實,且其只是為肖某幫忙的,與案件關系不大。于是就選擇張某作為突破口,開展心理攻勢,告知其利害關系。沒過幾天,張某的心理防線被擊潰,主動交代說“我是受肖某之托而虛構債務,拿那棟小產權房來抵‘債’,騙取了法院調解確權。”接著,她再次找到肖某,在事實面前,肖某也只好承認,從而使案件得以告破。
2013年5月,市檢察院將該批案件的抗訴書送達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年12月,經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開庭審理,查處的11起案件得到全面糾正,所有調解書依法予以撤銷。
□本報記者王斌
□本報通訊員汪宇堂陳太白
制圖/李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