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內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經濟增長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究其原因:第一,人口不能在部門和地區之間自由流動。眾所周知,鄉村農業屬于報酬遞減部門,城市工業具有報酬遞增的特點;在開放經濟環境下,一國的沿海地區因為有貿易機會經濟增長相對較快,內陸地區由于貿易的“冰川成本”過高,貿易機會較少,其經濟增長相對較慢。因此,只要人口不能在城鄉和地區之間自由流動,那么伴隨著經濟增長而來的城鄉與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就將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第二,是由機會不均等造成的收入差距的擴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受教育的機會不均等,二是就業機會的不均等,前者造成了勞動者的稟賦差別并對收入分配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后者會對勞動者是否有機會獲得與其能力相對應的收入構成嚴重的障礙;第三,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稟賦特征是資本相對稀缺,勞動要素極其豐裕,當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是把充分就業放在優先目標的時候,就會造成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間的差距放大。
從收入分配的三個決定性因素中找對策
由上可見,在收入分配問題上,大致有三個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一是要素的稀缺性;二是要素的生產率;三是要素的流動性。從這樣三個因素出發,我們就比較容易找到縮小收入差距的方法。
第一,就目前大部分國家存在高失業率的事實而言,各國政府必須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置于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只有增加全社會的就業機會,才能讓勞動要素變為相對稀缺的要素,進而增加勞動要素的收入。創造就業機會主要不是依靠政府投資,這會對市場經濟造成很大的傷害,而是在于放松市場準入管制,鼓勵人們積極創業,通過雇傭和自我雇傭來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不論發達工業化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特別是經濟比較落后的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都必須把發展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置于收入分配政策的核心位置。只有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勞動要素的生產率,縮小勞動要素與其他要素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發展教育首先要做到人人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此外,還須改革現有的教育體系和方法,世界銀行的研究發現,只有那種能夠把課堂教育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發揮教育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功能。如果說發達工業化國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把大批產業工人培養成為專業化的人才,那么對于像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國家來說,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有效的職業教育,把農民訓練成為有技能的產業工人;
第三,是要促進要素的流動性,特別是勞動要素的流動性。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種要素的流動性是極不對稱的,其中,資本要素的流動性最強,而勞動要素的流動性最弱。常識告訴我們,對于任何要素或者商品來講,只要其是可以自由流動的,那么無論是要素收入還是商品的價格最終都會趨于均等化。全球資本收益率趨近和勞動工資存在巨大差異的事實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同理,正是因為資本的流動性要遠遠高于勞動的流動性,資本就要比勞動有更多的套利機會,從而使得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收益要遠高于勞動所得。正因為如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國際資本流動加以適當控制,促進勞動要素的自由流動,對于緩解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收入差距擴大,以及資本收益和勞動所得差距過大的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