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根本保障。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當前,人口老齡化、健康需求多元化、生態需求品質化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相互疊加、交織共生,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的內在關聯性更加凸顯。統籌夯實綠色生態基底、培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健全治理體系的三重路徑,協同推進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既是系統破解發展難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1.夯實綠色生態基底,筑牢人口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
綠水青山,潤澤萬物;人口健康,托舉未來。良好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更是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生活的重要依托,關乎健康中國戰略與全民健康目標的實現。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的協同推進,必須立足于生態環境這一基礎條件,夯實綠色生態基底,筑牢人口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
良好生態環境是健康生活的前提,是實現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重要保障。一旦生態環境質量出現問題,就會對生態安全和居民健康構成現實威脅。一方面,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態問題,不僅侵蝕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也通過空氣傳播、水源污染、食品鏈富集等途徑直接影響居民健康,誘發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健康問題。另一方面,生態退化、氣候變化、生態災害頻發,也帶來了健康風險的疊加效應,形成了典型的系統性和外部性難題。這些現象表明,生態環境對人口健康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廣泛性特征,單一領域的治理舉措難以從根本上破解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之間的協同障礙。因此,必須堅持整體性、系統性治理理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人口健康保障的深度融合,構建綠色生態—健康保障協同框架,打通生態環境與人口健康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道,切實將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人口健康紅利。
具體而言,要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空氣、水體、土壤污染的系統性、綜合性治理,著力降低環境污染對公共健康造成的系統性風險,特別關注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切實推動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落到實處,為實現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提供堅強保障。同時,堅持優化生態空間結構,統籌城鄉綠色空間布局,推動城市、社區、鄉村綠色空間一體建設,打造綠色開放、宜居宜養的健康空間,夯實全民健康的生態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要完善生態健康風險防控機制,建立環境監測、生態風險評估與公共健康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推動環境質量監測與健康風險評估數據共享,健全生態環境健康影響評價制度,形成從源頭防控到應急處置的全鏈條風險治理體系。通過系統推進生態空間優化、環境風險防控與綠色資源保障,不斷夯實綠色生態基底,筑牢人口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切實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健康中國戰略的協同增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夯實生態安全與民生福祉保障。
2.培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增強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社會合力
綠色生活涵養大健康,綠色供給拓展新動能。在推動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的進程中,培育綠色生產供給方式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是實現戰略協同的物質基礎和行為支撐。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是將宏觀戰略落到微觀實踐、將政策導向轉化為群眾行動的關鍵環節;綠色生產和綠色供給方式則作為行為層面的系統支點,決定了綠色生活方式的可持續性與普及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綠色生產對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和支撐功能,同時也強調了綠色生活方式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基礎性、長遠性作用。綠色生活方式與綠色生產方式是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行為—供給系統,二者共同構成支撐協同戰略的社會運行基礎。從根本上看,健康中國戰略與綠色發展的協同推進,歸根結底要落實到綠色生產、綠色供給和億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為之中。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產供給方式與居民生活方式加速變革,綠色消費、健康出行、全民健身等行為方式不斷拓展;綠色食品、綠色包裝、綠色出行等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豐富,綠色基礎設施和綠色供應鏈體系逐步完善,綠色生活與綠色生產相互促進的良性格局初步顯現。但同時,過度消費、資源浪費等不健康、不綠色的生活行為仍較普遍,既增加了人口健康的負擔,也加重了生態環境壓力,制約了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效應的釋放。通過系統倡導與引導,將個體選擇轉化為社會行動、價值認同轉化為行為習慣,并依托綠色生產體系與優質供給,提升綠色消費的可及性與可持續性,不僅有助于降低居民健康風險,減少資源消耗,也為推進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提供堅實支撐,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此,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動綠色生產轉型與綠色生活方式養成,健全綠色供需互動機制,在價值引領、行為引導、社會參與、制度保障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深入踐行。
在價值引領層面,深化綠色健康理念宣傳,將綠色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理念融入教育、宣傳和政策體系,通過學校、社區、媒體等渠道,持續增強全社會的認同與責任意識,引導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在行為引導層面,提升綠色健康公共服務供給,建設完善綠色場館、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推動綠色食品、綠色出行等綠色行為的場景建設,為居民提供便利條件和實踐平臺。特別關注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建設適老適幼綠色空間。在社會參與層面,動員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家庭等開展綠色健康社區、單位、家庭創建,形成多方聯動的治理格局,營造人人踐行綠色生活的良好氛圍。在制度保障層面,應健全政策體系,完善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激勵機制,統籌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政策,引導綠色食品、材料、能源等重點領域供給轉型,探索綠色積分、健康獎勵等措施,推動形成制度支持與行為倡導,釋放協同發展效能。
3.健全治理體系,提升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的協同治理效能
作為一項跨領域、跨部門、跨層級的復合型公共事務,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的協同推進,需要依托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治理體系,推動多元主體有效協作,匯聚治理合力,構建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相統一的治理格局。這不僅有助于破解健康需求多元化與資源環境壓力疊加的治理難題,也有助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治理創新的制度保障和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切實實現公共福祉與生態福祉的協同增進。
當前,我國在推動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治理方面,仍面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和政策制度短板。一方面,相關政策制定與執行中存在職能分割、政策割裂、機制脫節等問題,公共衛生、生態環境、城鄉建設、社會服務等領域之間缺乏系統統籌與政策協同,部門壁壘和領域界限嚴重制約協同效能的釋放;另一方面,治理過程中多元主體參與不足,社會組織、企業、科研機構、社區家庭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協同治理的社會基礎需要夯實。破解上述問題,必須堅持系統集成、協同推進,著力從戰略統籌、治理機制、政策工具、區域推進等方面系統構建協同治理體系,加快推動制度創新與政策整合,打通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通道,切實提升治理效能。
在戰略統籌上,要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推動綠色發展與健康中國戰略有機融合,構建上下貫通、條塊協同、系統推進的戰略框架,明確總體目標、階段任務與實施路徑。在治理機制上,建立部門協同與多元參與機制。一方面,推動衛生健康、生態環境、城鄉建設、交通出行等相關部門協同發力,建立政策協同決策機制,完善信息共享、執法聯動、資源整合等協同推進機制。另一方面,廣泛吸納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社區家庭等多元主體參與,提升協同治理的社會動員力和執行力。在政策工具上,推動制度創新與資源整合。一方面,完善財政、金融、產業、社會等政策工具,創新綠色健康財政激勵政策、綠色健康產業發展基金、綠色金融產品等政策措施,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向綠色健康領域傾斜,提升協同治理的政策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健全綠色健康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強化綠色健康技術研發支持,拓展綠色健康產品與服務供給,切實將協同發展要求融入具體政策工具和公共服務體系。在區域推進上,注重創新試點與典型示范。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建設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協同創新示范區,探索綠色健康城市、綠色康養社區建設模式,通過區域試點帶動全國協同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局部創新向整體提升轉變。
協同推進人口健康與綠色發展,不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和生活質量,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助于實現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平衡,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從戰略意義看,三重協同路徑的構建,有利于破解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健康需求多元化、生態需求品質化與資源環境壓力疊加的現實難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協同發展新動能。
(作者:梁海倫,系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副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