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圍繞“兩個持續”“四個著力”,提出做好今年“三農”工作的“路線圖”。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短板在農村、難點在農村,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工作,緊抓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多核驅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抓實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改革,鍛造“三農鐵軍”。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支撐和關鍵要素。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高素質德才兼備人才隊伍。各地區各部門要配優配強村“兩委”人選,注重從致富能手、經商返鄉人員、大學畢業生等優秀隊伍中培養選拔“兩委”班子,確保村級黨組織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要組建“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選派優秀農業、電商、規劃等專業人才巡回服務鄉村,應對鄉村治理數字化、產業化轉型需求。要探索構建鄉村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機制,出臺政策鼓勵引導“新鄉賢回歸”,深化“鄉村合伙人”制度,吸引更多商業人士、專家人才到鄉村創業就業,破解鄉村人才外流痛點,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抓牢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改革,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是打破發展瓶頸、突破傳統局限的關鍵力量。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和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掌握在自己手中顯得尤為重要。唯有依靠科技創新來提升單位面積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才能確保“中國飯碗”端得更加穩固。各級部門要大力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鼓勵和扶持農業科研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深化“院企”“校企”之間的合作研發機制,加強農業科研資源的整合,引導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合力研發和培育更優質更高產的品種、更先進更智能的適用農機裝備。要探索發展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推動實驗場景走向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科技“變量”撬動鄉村發展“增量”,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抓緊科技賦能農業產業改革,激活資源要素。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利用現代科技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規模化,是重構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發力點。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都市農業、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低空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場景。依托5G、區塊鏈等技術,探索建立“鄉村資源交易平臺”,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閑置農房等資源線上交易,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數字管家”,科學規劃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種植品類,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訂單農業”,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價值,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鄉村全面振興,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環。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工作要求,將人才建設、科技創新、產業改革等各項舉措落到實處,為廣袤的鄉村大地持續注入活力,書寫“三農”事業的嶄新篇章,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作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