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可見,數字金融在國家最高戰略層面再次被賦予重要地位,進入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落地實施的關鍵階段。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驅動的數字金融,可以增強貨幣政策傳導精準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問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以2004年支付寶上線為始,我國采取了多項有力舉措推動數字金融發展,目前已形成產品服務較為完備且融合互嵌程度不斷加深、規模持續擴大的多層次、立體化數字金融新生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金融市場規模達41.7萬億元,占全球數字金融市場規模的15.6%,位列全球第一位。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傳統金融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緩解,以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鄉村振興與綠色發展為主要考量的金融助力實體經濟質效不斷增強。
但從客觀上看,我國數字金融發展仍存在包括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布局與發展不平衡、數字要素治理與監管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待優化空間。未來,應牢牢抓住數字金融助力經濟社會發展質效提升的“牛鼻子”,加強新技術創新驅動下的金融與實體產業、社會生活有機融合,以積極順應、加入、引領全球數字化浪潮為態度,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根基,以數據資產治理為抓手,以場景化為手段,以完善數字金融監管體系建設為支撐,錨定數字化,探索金融“新打法”。
加強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要素價值挖掘。推動信息網絡、大數據平臺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5G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建設,為數字金融深化提供支撐。同時,健全數字要素收集、共享、處理及安全保障等機制,在統籌規范各類數字身份生成運行規則和技術規范的基礎上,規范數據收集、流通、共享、使用體系,加強數據與個人隱私保護。此外,還要加快推動數據資產入表,完善金融數據確權、估值、計價等標準,并對金融機構給予適當政策支持,鼓勵其進行數據資產相關金融業務創新。
豐富金融服務供給,提升數字金融普惠力度。在充分進行信用分析和金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引導金融機構實施分類定制、精準投放模式。如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信用評價、市場定價、風險控制模型;針對農村地區經濟實體和居民特性,提供適農性更高、專屬性更強的金融產品。同時,統籌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更多金融機構中的應用,尤其是推動模型應用重點由內部業務轉向面向多行業、交叉場景的金融服務,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優化金融交易程序,提升數字金融服務覆蓋廣度和可得性。
以積極推動數字人民幣場景拓展為抓手,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推動數字金融的全球協同發展。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參與數字人民幣試點,并借此持續提升自身服務能力,持續拓展應用場景,并通過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等的交易往來,統籌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與人民幣國際化協同發展,夯實人民幣國際化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資本項下人民幣可兌換機制改革,暢通跨境轉換通道,擴大交易產品范圍,重點是促進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投資結算和儲備結算方面的滲透并逐步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不斷豐富監管框架,加強數字金融整體審慎監管。構建市場、數字平臺、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司法機關等多部門協同的監管機制,從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全流程出發,完善監管鏈條,加強“穿透式”監管。剛性要求金融機構不斷完善數據安全管理架構,提高內部合規要求,調增風險準備比例。針對金融科技平臺企業,應以引導為主,通過建立分級牌照體系,實施一致性與差異化相結合的監管方式,規范經營主體行為,并加強對其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的引導和監督。建立全國性的金融監管平臺,進行智能化數據集成與交叉分析,設立風險早期預警防范機制,同步加強事后監管,提高風險補償要求,并對違法違規行為從嚴查處。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