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是時代發展的印記。在不少人心里,老字號代表著歷史傳承與文化積淀,是記憶,是情懷,也是鄉愁。如今,面對新市場、新業態和新消費群體,不少老字號挖掘自身底蘊,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消費場景,煥發新活力。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老字號,或因產品跟不上時代、或因經營管理不善而被“摘牌”。老字號怎樣才能保持品牌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期,中華老字號的“一出一進”引人注目。今年年初,商務部等五部門認定382個品牌為第三批中華老字號,為老字號發展注入活力。而在去年年底,長期經營不善的55個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
“新路春”是這次被移出名錄的品牌之一。記者在大眾點評網站上定位北京,搜索“新路春飯莊”,如今只有“峨嵋酒家地安門店”一個結果。門店服務員告訴記者,“這是同一家公司在運營,以前賣包子,現在已經不做了”。
關于新路春曾經的樣子,記者僅從網上找到的網友打卡筆記中略知一二——“這里原名新路春,30多年前是北京第一家引進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店,后來更名為新路春飯莊”。
有新加入的,有出列的,有留下來的,“進進出出”之間讓更多人意識到,老字號品牌不是“鐵飯碗”,不是終身制,只有順應市場機制、不斷推陳出新、更好滿足消費需求的老字號企業才能長紅。
為引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秀民族文化和獨特技藝的老字號加快創新發展,商務部從2006年起在全國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
2023年,商務部等五部門印發《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明確中華老字號應當具備品牌創立時間在50年(含)以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等條件;中華老字號企業應當具備主營業務連續經營30年(含)以上、經營狀況良好、具有符合現代要求的企業治理模式、在所屬行業或領域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等條件。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老字號工作委員會主任張麗君認為,50年與30年的時間硬指標要求,說明通過審核的老字號品牌重視自身文化與品牌建設,而且自身在經營管理、產品和服務方面獲得了市場認可。“相較于通過審核的老字號總量,沒有通過的品牌是少數。”張麗君告訴記者,未通過審核的企業主要是因為產品跟不上時代需求,其次是由于經營管理不善。
順勢而為不斷轉型
老字號發展至今,能夠一帆風順的實屬少數,更多的老字號企業是在階段性市場轉折期中不斷尋求突破與發展。實現“百年傳承”而屹立不倒的老字號,一方面源于其精湛技藝造就的特殊產品或服務的稀缺性,另一方面靠的是自身不斷轉型升級,努力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李連貴熏肉大餅是吉林省四平市的百年老字號。回溯李連貴品牌走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老字號在不同境遇中不斷克服困難、轉型升級的努力。
四平李連貴飲食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溫亞龍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期,李連貴品牌被大肆盜用,僅四平市就有數百家大小店面掛著李連貴招牌。“牌子倒了,隊伍散了,單位也幾乎黃了。”1996年,他受命擔任當時的國營李連貴風味大酒樓總經理時,企業已連續虧損3年,170多名職工已經半年領不到工資。
“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維權打假。”溫亞龍說,在相關部門幫助下,450多家侵權店被取締,企業奪回了品牌陣地,扭轉了經營頹勢。
擺脫困境的李連貴品牌走向正軌后,成立了知識產權部,還自籌資金注冊了商標,這些富有前瞻性的工作為企業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后來,李連貴的職工開始漲工資、拿獎金。”溫亞龍說。
2002年,李連貴品牌又經受了考驗。因為城市規劃,位于四平市內黃金地段的李連貴營業大樓被拆遷。飯店沒了經營場所,170多名職工面臨失業。
經過不斷摸索,溫亞龍提出了“直營自救 連鎖發展”的新理念,先是在職工中集資開設直營店,然后是將過去的守店經營轉變為走出去經營,嘗試開展連鎖加盟業務。經過不懈努力,企業再次轉危為安。如今的李連貴已經有300余家連鎖店。
作為近現代工商業發展較早的地區,廣東省匯集了數量眾多的老字號企業,創始于1880年的陶陶居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陶陶居位于廣州的總店重裝開業。從陶陶居提供的資料來看,這一門店起初的裝修計劃投資是3000萬元,結果最終花費總額達7000多萬元。
問及超預算重裝店面的原因,廣州陶陶居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尹江波表示:“因為我們想重現這個老字號的昔日榮光。總店開業當天,一位70多歲的老阿姨說,她自己和女兒都是在陶陶居舉辦的婚宴,希望孫輩喜事也在這里舉辦。”
廣式生活方式和茶點文化為什么能被不同時期的消費者接受?答案或許可以在不斷尋求突破中找到。尹江波告訴記者,一直以來,陶陶居門店都會展示傳統的廣州老西關文化元素,并融合時尚元素創新呈現。從經營模式來看,陶陶居根據客群提供相應的服務功能,劃分為商場店、街鋪店、高端商務店、宴會店等。
2023年9月陶陶居在上海龍之夢開出首家4.0版本新店,不僅堅持現場制作食品,還將廚房改為明檔,讓路過的食客能直接看到廣式點心的制作過程。目前,陶陶居在全國有38家門店,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成都、廈門等城市。
從多家老字號的成長路徑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字號不能抱著“老”的優勢駐足不前,而是要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同時不斷適應變化、轉型突破,以更好的狀態在市場上立足和發展。
不老秘方在于創新
作為行業里曾經的佼佼者,老字號面對新的市場環境該怎樣尋求高質量發展?幾位200歲左右的“老選手”用“新活力”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不斷創新。
時尚、科技感、新產品、新消費場景……這些關鍵詞與王老吉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盡管王老吉已經196歲,但身處飲料行業的我們決定走一條兼具時尚與科技感的發展道路。”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繼曾說。
葉繼曾介紹,王老吉首創“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將世界先進的DNA條形碼技術用于原材料鑒定。另外,王老吉還發布多項研究成果,主導或參與多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其中,2019年發布的《涼茶飲料國際標準》填補了行業空白。
“飲料行業的特點是消費群體比較年輕。我們要與年輕消費者建立起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將品牌文化、中國傳統醫藥文化與數字技術等相結合,直接觸達消費者。”葉繼曾說,王老吉用數字技術打造王老吉元宇宙展示廳、荔小吉數字藏品等。同時,王老吉不斷打造“吉文化”概念,推出“姓氏罐+吉言罐+吉慶罐”系列產品,將飲料消費行為向民俗、宴席等市場延伸,促進新的消費場景生成。
除了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王老吉還將產品創新與產業幫扶相結合。2018年年底,為響應粵黔兩省以及廣州市的幫扶工作號召,王老吉為幫扶貴州刺梨產業出力,打造出刺檸吉系列產品。2021年,王老吉推出廣東荔枝深加工龍頭品牌荔小吉,延長廣東荔枝產業鏈。葉繼曾告訴記者,近年來,這種產業幫扶模式也在四川雅安、廣東梅州、甘肅蘭州等地相繼落實。
師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對老字號來說,找準自己的創新發力點很重要。比如,面對全國各地的旅游消費者,蘇州稻香村選擇在門店和產品設計上下功夫。
蘇州稻香村在門店設計上推陳出新,讓游客在“打卡”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糕點技藝與文化。“早在2021年,公司就將稻香村蘇州觀前街店改造升級為國潮體驗店,從店面風格到產品結構進行大膽的國潮化升級。蘇州觀前街是江蘇省首批老字號集聚街區,稻香村觀前街店改造升級后,成為該街區數十個老字號門店中具有代表性的旗艦店。”稻香村集團副總經理周立源說,2023年,蘇州稻香村在“東北第一街”沈陽中街開設了東北首家現烤旗艦店,在成都寬窄巷子開設了現烤體驗店,進一步拉近了與年輕消費群體的距離。
在產品設計上,稻香村不僅將蘇州地理標志產品碧螺春與蘇式糕點相融合,創新推出新國潮蘇式茶點,還與王者榮耀、中國航天、功夫熊貓等年輕人喜愛的IP進行跨界合作。
周立源告訴記者,為了更好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購物體驗,2009年蘇州稻香村成為較早探索電子商務業務的中式糕點品牌。通過入駐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并自建“品牌自播矩陣、電商倉儲物流、營銷服務體系”,電商業務已經形成全鏈路運營。
未來,為了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稻香村將繼續豐富中秋月餅、春節年品、端午粽子三大節日品類。在堅持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持續研發低糖健康和特色風味食品,向年輕化、健康化、特色化、定制化轉型升級。
面對新的消費群體,老字號品牌更需與時俱進,講好品牌故事,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服務,在抓住市場新用戶的同時,讓品牌不斷年輕化。
位于湖南長沙的中華老字號火宮殿也在“圍著年輕人轉”上發力。在美團和大眾點評網站上,火宮殿不僅定期推出節假日應季團購套餐,還發力線上精細化運營,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前來打卡。
長沙飲食集團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后長告訴記者,火宮殿在大眾點評上開了火宮殿小吃王國坡子街店,并通過線上門店差異化裝修、團購定制化設置以及評價管理,進一步提升老字號在年輕一代消費者中的影響力。
一系列嘗試讓火宮殿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去年“五一”假期火宮殿參與了美團龍蝦節,推出的口味蝦套餐廣受消費者歡迎。火宮殿還上線了美團外賣神搶手直播套餐,其中夏日專屬經典蝦尾套餐去年8月實付交易額突破年度峰值。
老店新人續寫傳奇
展望未來,不論是技藝的延續與傳承,還是滿足新的消費需求,老字號的人才建設都是其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作為一家中華老字號,耿福興不僅把各類傳統小吃打造成為安徽蕪湖的飲食文化名片,還在傳統技藝傳承方面積極布局,牽頭制定了“蕪湖小籠湯包”“蕪湖蝦籽面”“翡翠燒賣”的蕪湖地方標準。
在交流中記者感受到,盡管已經建立了六代傳承譜系,且擁有多名省市區三級非遺傳承人,但對于未來的人員儲備和技藝傳承,蕪湖耿福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學鋒仍覺得情況不容樂觀。
“傳統小吃本身制作工序復雜,學徒成長為專業人員需要經過漫長的培養周期,而在此期間學徒身份工資不高,所以愿意干的、能夠堅持下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劉學鋒表示。
記者了解到,與炒菜的“紅案”廚師相比,主攻各類面點的“白案”廚師培養周期更長,提升手藝既需要老師的教學指導,又需要個人具備很好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加之傳承非遺技藝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真正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并非易事。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用人危機”,耿福興開始逐漸打破自上而下的人員培養流程,選擇與學校和社區合作,從社會上發掘人才。
劉學鋒介紹,目前,耿福興與蕪湖當地社區成立了一些研習基地招收點,招收愿意學習傳統面點技藝的人員進行培訓,以擴大湯包、燒餅等傳統小吃制作技藝的影響力。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老字號從業者對人才培養特別重視,他們呼吁更多人投身到傳統技藝的學習中來。
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的張小泉剪刀因其獨特的鍛制技藝而出名。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新堯表示,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張小泉在努力傳承和發展非遺“鑲鋼鍛制技藝”。
作為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的非遺傳承人,60歲的陳偉明已經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工作了40多年。他說:“一把手工打造的張小泉剪刀要歷經72道工序,我1984年進廠,學藝期間不怕辛苦。當時進廠的有10多個人,最終只有我留下來了。”陳偉明的徒弟張良表示,把師父的技藝精髓學到手是他們的責任,不能讓老手藝在自己手里失傳。
不少老字號的手藝人認為,為了不讓家喻戶曉的老字號沉寂在歷史中,關鍵在人。老字號需要有熱情又堅韌的一代代從業者續寫新的品牌傳奇。
走向更廣闊市場
萬 政
近年來,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老字號,不斷擦亮“金字招牌”,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喜愛。擁抱更為廣闊的市場,成為眾多老字號拓寬發展邊界、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有力抓手。
首先,挖掘年輕市場。曾幾何時,老字號成于“老”也困于“老”。消費群體固定、營銷新意不足是企業的短板弱項。窮則思變,我們看到許多老字號升級營銷模式、營造消費新場景,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挖掘市場。
從品牌聯名到跨界推新,老字號通過一系列“年輕態打法”,實現了流量和利潤的雙豐收。這些實踐也證明,唯有跳出傳統思維框架、擁抱新的消費群體,老字號們才有向新的動力,才能不斷煥發青春活力。
其次,開拓資本市場。與互聯網一樣,資金缺乏也是眾多老字號面臨的難題。產品陳舊、創新不足、市場調整緩慢……種種因素導致了資本不看好老字號。但難點就是突破點,獲得資本青睞的過程也可以成為調整業務、優化經營的過程。
商務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老字號在資本市場上市或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中,老字號完全有機會大展拳腳、做大做強。但也要注意,上市融資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仍需要從品牌、產品、創新、營銷等多方面著手,步步為營,實現可持續發展。
最后,面向國際市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來,“國潮”走向世界,煎餅果子、糖葫蘆走紅國際市場,大紅襖、馬面裙在海外街頭吸引眾多目光。老字號走出國門機遇廣闊,但也面臨著國際質量認證、知識產權保護等新的課題。
3月18日,一份以《粽子》為名的食品法典國際標準正式發布,這是由老字號企業參與制定的全球首個中國傳統節令食品國際標準。這既是老字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一次具體體現,也是一次“走出去”的生動實踐。我們期待更多的中國智慧和方案邁向國際舞臺,更多的老字號企業擁有“國際范兒”。
老字號是中華商業文化的瑰寶,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結合體。在“國潮”興起的當下,老字號值得更多青睞,也應有底氣贏得更大的市場。